青红影评(一) 《青红》,是王小帅导演的一部表现青春残酷的电影,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同样用了演员高圆圆和李滨,来表现青春的残酷。在他《青红》和《十七岁的单车》中,青春并不是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那般清新,不是赵薇《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般挥洒肆意,更不是台湾一溜青春电影中那般清纯烂漫,而是压...
在青红父亲与同事策划抛弃户口、工作,不顾一切离开贵州的时候,青红与小根在后山相会了。小根不解于青红突然冷淡的态度,而青红也终于讲出家庭正在发生的私密,在爱恨交织情绪亢奋的状态下,小根不顾一切的占有了青红。之后,青红自杀,被救过来之后精神恍惚。青红父亲则告发了小根。小根一开始拒不认罪,听说青红自杀后...
《青红》:新时代下的失语者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青红》作为那个年代第五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其本身就已经是附带着疏离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光环,可以预想到即使在国外受到赞誉也不能改变这部影片在国内的命运,不论是从底层民众还是上层官方并不会受到很大欢迎。正如在这部影片所想要表达的这个群体一样,作为三线...
在他《青红》和《十七岁的单车》中,青春并不是泰国电影《初恋这件小事》那般清新,不是赵薇《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那般挥洒肆意,更不是台湾一溜青春电影中那般清纯烂漫,而是压抑的,在沉默中充斥着无声的血光。 八十年代的青春总是与时代紧密相连,知青返城,在偏远山区的三线职工挤破头皮携家眷返回大城市。我没...
《青红》是一部时代感极强的片子,整部电影都在贵州取景,导演用客观朴素的拍摄手法,尽量还原了一个80年代西部偏远县城的场景。西部大开发所引发的移民潮是时代的产物,整部影片的故事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上的解放,但是,小县城里边的人们思想依然保守。电影...
影片中,青红是一个比较扁平化的人物,活得很被动,总是以父亲的意志为先,失去了生命的主动性。她的父亲一心想带着全家迁回上海,因为上海是他的根,最重要的是孩子在上海能得到更好的生活。青红却不这样想,她长在贵州,在她心里贵州才是她的家,最重要的是这里还有她爱慕的人。但是她的这些想法却从来没和...
影片的最后,青红全家人前途未卜的坐上去上海的车,结果是留在了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还是被遣返回贵阳的山里,存留了未知。但是无论如何,在那个阴冷的年代,单纯的青红依然微笑地活着。电影在诉说着它放映的故事,荧幕前的观影者则用一种上帝的全知视角,用过去、现在、未来的多方把握来窥探叙事故事中的人的生命...
青红的父亲饱尽了屈身“三线”的苦闷,宁愿冒险返乡也不愿继续等待。在是否回家的问题上,青红和弟弟这两个孩子断然不愿回上海,母亲是一贯的中性态度,只有他最迫切期待返乡。他有权定夺全家人的未来,但在家人的表态面前,他意识到自己的选择未免自私。于是他巧妙地借助了身为一家之长的责任和使命,将自己的选择上升...
王小帅的《青红》将视角对准了他父辈和自己童年所经历过的那批人“三线建设者”。 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来说,"三线建设"是无数被历史遮蔽的名词中很陌生的一个。在百度百科里面我们找到了这一样两段介绍性的话语:1964年到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