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博物院日前正式开放的“雕版馆”里,正在举办“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此次展览展出文物1.5万余件(组),重点展出32件(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从国政、文教、技艺三方面,将清代宫廷雕版放入中国典籍史、印刷史、清代宫廷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解读,挖掘蕴含在雕版文物中的历史信息,发...
刻版:刻去印版版面上的空白部分,并刻到一定的深度,保留文字或其他需要印刷的部分,最后形成文字笔画凸起的反体印刷版。这个步骤是雕版的关键,它直接决定着印版质量的好坏。为了保证印版具有一定的耐印能力,文字笔画或图案的断成要有一定的坡度。 雕版制版图 印刷:也称...
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最初的印刷技术是使用木刻版来印制图案和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618年-907年),雕版印刷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的僧侣们开始在木板上雕刻佛教经典,使得这些经典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宋代(960年-1279年)是雕版印刷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雕版印刷古称版刻、梓行、雕印等,是指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板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图文转印于纸张的技艺。
雕版馆的陈列 据悉,清代宫廷雕刻的书版、印刷成套的典籍、还有刊刻相关的原始档案,现大部分存于故宫博物院;同时,以武英殿为主的内府刻书原址尚存,相对完整地保存了人类大规模印刷活动的痕迹。故宫博物院不仅是明清两代皇宫,还是世界上重要的古代印刷文化遗存,这为研究我国的印刷史、出版史提供了不可忽略的实物...
非遗寻访|梨木上的墨香四溢——李江民与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册页或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它肇始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又以扬州为代表。扬州雕版印刷“肇始于隋,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盛于...
1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发展 关于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间有多家之言,历代争议较大。经考古研究,公认的看法是出现在唐代。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精美的《金刚经》,这是目前世界上最早有确切日期记载的雕版印刷的印品。印品中的图画也是雕刻在整块的木...
故宫博物院不仅藏有清代内府印刷的成套典籍、相关的刻书档案,更珍存宫廷雕版20余万件。这些雕版文物具有内容丰富、文种多样、版式各异、雕琢精巧等特点,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人类大规模印刷活动的痕迹,承载着先民的记忆与智慧,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我国典籍史、印刷史、宫廷史提供了翔实的实物...
木刻雕版印刷一般选用纹质细密坚实的木材,如枣木、梨木等,所以有成语“付之梨枣”,用来指称刻版刊印书籍。一书付之梨枣,可化一为千百。2023 年 10 月 31 日起,故宫博物院太和门内东南崇楼及朝房雕版馆正式向公众开放,推出“吉光片羽——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雕版文物展”,重点展出 32 件(套)具有代表性...
国家级非遗——同仁雕版印刷技艺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的诞生为人类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创造了条件。而雕版印刷术是古代印刷术的一种,它凝聚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且传统技艺高度集中,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