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知德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的《易经集注》,更在于他对易学的理解和研究。他注重象数与义理的结合,将象数作为理解《周易》的重要手段。同时,他也强调了象数与义理的统一,认为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周易》。这种思想对于后世的易学研究和经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来知德的易学思想和方法,...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倾注毕生心血之作,他至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如他自己所说“毕力钻研,死而后已”。《四书章句集注》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他在认识论上提出了格物致知说,阐述了认识世界的途径。明、清两朝统治者十分...
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对孟子思想的深度挖掘和全新阐释,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朱熹卓越的学术造诣和思想深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思想价值。在《孟子集注》中,朱熹对孟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阐述。他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对经文义理的阐发,而不是...
《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离娄章句下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邪?”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此亦有为而言。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集注的解释 [variorum] 汇集前人对某书的注释,有时附上自己的见解,多用做书名,如 《诗经 集注 》 详细解释 见“ 集注 ”。 (1).亦作“ 集注 ”。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唐 颜师古 《<汉书>序例》 :“ 《汉书》 旧无注解,唯 服虔 、 应劭 等各为音义,自别...
论语集注 《论语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一部分,是朱熹经过40余年的用心,并“逐字称等”后才最终写定的经典之作。 宋刻本 朱熹不仅创立了博大精深、光耀百代的朱子哲学,而且极富文学情趣,时不时地从一位掘深幽微的文学诠释者的角度入手来解读经学著作,感...
《孟子集注》万章章句上万章章句上万章章句上 凡九章。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号,平声。舜往于田,耕历山时也。仁覆闵下,谓之旻天。号泣于旻天,呼天而泣也。事见虞书大禹谟篇。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
《大学章句集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之一,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朱熹倾注毕生心血之作,他至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如他自己所说“毕力钻研,死而后已”...
朱熹的《论语集注》以义理为主,注重对经文义理的解读,而不是拘泥于文字的表面含义。他对每一章都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注释,注重阐发其中的义理。例如,在注解《论语•季氏》中的“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犊中,是谁之过与?”时,朱熹解释为“在柙而逸,在犊而毁。典守者不得辞其过”,言简意赅。在注解...
作者是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创作的古代医学著作。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 创作经过: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所编著于(约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认为《本经》自“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等更复损益,或五百九十五,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