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注的解释 [variorum] 汇集前人对某书的注释,有时附上自己的见解,多用做书名,如 《诗经 集注 》 详细解释 见“ 集注 ”。 (1).亦作“ 集注 ”。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唐 颜师古 《<汉书>序例》 :“ 《汉书》 旧无注解,唯 服虔 、 应劭 等各为音义,自别...
楼上已经有人解释的比较详细了,我尝试补充说明一些: 1、笺,一般是指在别人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认识和解释(比较突出自己的补充性见解) 2、证,是对一些解释有冲突的问题通过考证予以疏通 3、集,是谨慎地参考和引用(自己的选择性很强)前人多家的注释 4、会或汇,是比集更加详细地征引前人注释,相互参详 5、疏,...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倾注毕生心血之作,他至临死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的注,如他自己所说“毕力钻研,死而后已”。《四书章句集注》较系统的反映了朱熹作为集大成者的理学思想,他在认识论上提出了格物致知说,阐述了认识世界的途径。明、清两朝统治者十分...
即重新分章辨句,成《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又对《论语》《孟子》作了“集注”,即汇集众家注释,精择慎取,按以己见,著成《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朱熹采用“章句”和“集注”两种方式有机融合“四书”,将四者上下连贯为一体,生成《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自朱子以后的“四书”就...
朱熹的《孟子集注》是对孟子思想的深度挖掘和全新阐释,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朱熹卓越的学术造诣和思想深度,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独特魅力和思想价值。在《孟子集注》中,朱熹对孟子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和阐述。他以理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对经文义理的阐发,而不是...
《四书章句集注》是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于一体的巨作,是一部儒家理学的名著,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为宋代朱熹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之一。 《四书章句集注》是四书的重要的注本。其内容分为《大学章句》(1卷)、《中庸章句》(1卷)、《论语集注》(10卷)以及《孟子集注》(14卷)。
《孟子集注》离娄章句下离娄章句下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程子曰:“有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安能有所为邪?”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此亦有为而言。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已,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
朱熹所撰《楚辞集注》,在传世《楚辞》注本中颇具重要地位,《天禄琳琅书目》卷十明版集部“楚辞”条云:“世传《楚辞》最著者,一为王逸《章句》,一为晁无咎《重编》,一为朱子《楚辞集注》。” [ ① ]但宋世以后影响最著者为《楚辞集注》无疑,关于它的成书,学界依...
《孟子集注》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上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力〔一〕,谓土地甲兵之力。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霸,若齐桓晋文是也。以德行仁,则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无适而非仁也。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一般的石经都只有经文,而蜀石经却独具特色,不但有经文,而且还有双行注文,经注并刻,可谓空前绝后。这样便于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所以不少宋人以蜀石经本为标准著书,如大学者朱熹著《论语集注》,就用的是蜀石经本。 川博讲解员张若微介绍,蜀石经是历代石经中最早镌刻《孟子》的,并首次将儒家“十三经”全部汇集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