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饼灸,又称药饼。可分为二类。一类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上述的隔附子饼灸等;另一类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灸或艾条灸的一种间接灸法。本词条专指后者。治疗简介 隔药饼灸起自何时已不可考,据明代袾宏《竹窗...
在我国古代就有隔药饼灸的治疗方法。 淄博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开展隔附子饼灸治疗肾综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可避免患者对针刺恐惧感,深受患者喜爱。 隔药饼灸 该疗法是艾柱间接灸的一种。在施用灸法时,将艾炷放置在药物制成的薄饼上施灸,以起到预防保健、治疗疾病的功效。...
隔附子饼灸又称“附子灸”、“附子饼灸”、“附饼灸”,为隔物灸的一种,也属隔药灸之一。此法的应用首见于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隔附子饼灸的疗效与附子本身的中药成分分不开,附子属温里药,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品”,具有超强的补火助阳功效,入心、脾...
1、取白面适量,用陈醋和成直径3cm,厚约0.5cm的薄饼,以拇指大的艾炷隔饼灸之。觉烫易艾炷,每次4~5壮。多取阿是穴(患处)和神阙穴。 2、取嫩生姜或大蒜适量,将其尽量捣烂,加入白面和成面饼。厚约0.5~0.8cm,直径3~5cm。施灸时,可先在穴区铺一厚纸,在纸上放面饼。可用特大壮艾炷(重25~30g)点燃灸治...
《隔面饼灸》是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的药名,主治痈疽、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疗法介绍 隔面饼灸,在我国古代医藉中,最早亦见于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内载治疗恶疮:“面一升作饼,大小覆疮,灸上令热,汁出尽差。“明代医家万密斋,用此法治痢疾,面饼的制作上略有区别,采用以醋和面的方法“用...
隔饼灸,中医:隔饼灸的功效与作用,隔饼灸介绍及知识点,中医大辞典。间接灸之一。指艾炷与穴位皮肤之间隔以药饼的灸法。亦称药饼灸。药饼通常用辛温芳香药物制成。具有行气活血,温阳祛寒的作用。常用的有椒饼灸
隔药饼灸是以片状、饼状物(主要是药物)等作为传热介质,在穴位和艾炷之间隔上药饼而施灸的一种方法,其归属为间接灸、隔物灸。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单味中药或加1~2味辅助中药研末制作而成的隔药饼灸,如上述的隔附子饼灸等;另一种系指将复方中药煎汁或研末后加入少量赋形剂制成小饼状,并隔此药饼用艾炷...
隔附子饼灸作为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备受关注,但隔附子饼灸可能存在引发过敏、皮肤炎症或灼伤、导致烫伤、引发呼吸道不适、引发其它不良反应潜在的危害。 1、过敏:隔附子是一种有毒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薄荷酚等。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敏感度不同,对隔附子饼灸的反应也会有所差异,会导致一些人发生过敏反应。
隔甘遂饼灸,中医医法。本法最早载于北宋王怀隐等编撰的《太平圣惠方》,明·《本草纲目》曾在附方中引用:“二便 不通,甘遂末,以生面糊调傅(敷)脐中及丹田内,仍艾(灸)三壮。饮甘草汤,以通为度。”明·《普济方》中,方法略有改进:“尝 记一人小便闭不通者三日,小腹胀几死,百药不效。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