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二重画和裸眼立体显示之外,柱状微透镜光栅也可以秀一把隐身术[6],这源于它对于“胖子”和“瘦子”的“歧视”对待。对于光栅后面一个平行方向的物体,如果是"瘦麻杆",光线就容易被折射到观看者视野之外,被隐匿起来,而如果“心宽体胖”,则还会有大量光线进入观看者视野,看起来并没有消失。图10:柱状...
由此可见,葛洪及汉晋道教视野中的隐身术仅是作为一种外在技巧而存在,尚停留在“术”(方术、道术)的层面。 后世道教则逐渐赋予了更多的理论内涵,使之成为验证修道者素质高低的一种标志,从而推动了隐身术由“术”向“道”层面的转变和提升...
近日,在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现场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实现隐身的原理是什么?隐身技术走入日常生活还要多久?中新社记者就此采访了褚君浩院士。, 视频播放量 65279、弹幕量 111、点赞数 814、投硬币枚数 18、收藏人数 276、转发人数 179,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介绍,褚君浩院士实现下半身“隐身”的原理是柱镜光栅,该材料很特殊: 由一排排微小圆柱状凸透镜排列组成柱镜光栅,每一根柱状凸透镜都会把背后的物体压缩成一个细条,透镜数量足够多时 ,就会把物体分解成无数个相同的细条 ,让人仿佛看不见了,从而在视觉上达到“隐身”...
褚君浩院士表演隐身术后(图源:哔哩哔哩)褚君浩院士称,“还可以利用折射率‘隐身’,例如,高硼硅玻璃和甘油的折射率相近,当使用高硼硅玻璃材质的物体在甘油里运动时也可以‘隐身’。这其实就是实现‘隐身衣’的原理之一,当你穿上一件衣服,它的面料和空气折射率一致时,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隐身’了。”...
从古至今,隐身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梦想之一,在东西方经典作品中常有相关描述,如在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珀尔修斯就曾经得到过可以隐身的头盔;《西游记》中,孙悟空使用隐身术混进瑶池宫阙大闹蟠桃宴;而在动画片《葫芦兄弟》里,六娃的绝活就是隐身。随着科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红外隐形、雷达隐形等隐身技术已较为成熟...
隐身术,在现实中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使物体或人完全不可见的神秘技术,而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实现的一种降低目标可探测性的技术,通常被称为“隐身技术”或“低可探测技术”。 一、定义与原理 ●定义:隐身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目标物体的电磁、声学、光学等特性,使其在雷达、红外、可见光...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红外物理学家褚君浩意外“出圈”,他在科学活动上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引来外界好奇,甚至外媒关注,普通人什么时候可以穿上隐身衣上街?采访中,“科普大神”褚君浩分享了“隐身”背后的故事。他的科普课堂面向从幼儿园的孩子到企业家、公务员的广泛人群,采访中他也不忘...
中国科学院院士展示“隐身术” 10月28日,在“bilibili超级科学晚”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分享了一项令人惊叹的科学发现——利用特殊材料实现“隐身术”。 褚君浩院士请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起初透过面板还可看到人物的下半身。 而将这块材料旋转90°之后,褚君浩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但能够清楚地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