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远的,就单指陶鲁笳提到的引黄济汾的工程,时至今日依然惠及山西民众。当然,陶鲁笳在贯彻同时,也不忘记毛主席“领导干部要兼顾四面八方”的教导。1959年6月,时任河南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决心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向山西提出了引漳水入林县,要知道这件事毕竟关系到两个省,杨贵自己一个人说了也不算,于是...
那年,毛主席坐着专门的火车去全国各地看看情况。到了河北邯郸,他就打电话叫来了当时的河北省委书记林铁和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让他们到火车上和他聊聊天。那会儿,毛主席聊起了农村社会教育的事儿,陶鲁笳心里有点犯嘀咕,怕农村干部不跟农民一起干活了。这么一想,他就跟毛主席说了:不久前,我去了昔阳县...
陶鲁笳于1917年在江苏常州诞生,1936年,他毅然投身革命,地点是河北石家庄。四年后的1940年,他被调往山西,开始其革命生涯的新篇章。在山西,陶鲁笳历任昔阳、平定、和顺三县的中共核心县委书记,并担任过太行第二地委的组织部长。此外,他还兼任地委副书记与军分区副政委,肩负起双重重任,再次出任太行第二地委...
陶鲁笳一生都以“面面俱到”为工作原则,这个词源自他早年间领悟到的领导干部需兼顾各方的道理。新中国成立后,陶鲁笳当上了山西省委书记,他很快就感觉到,山西这个地方挺缺水的。山西这地儿,因为地理环境,缺水可是个大问题。更头疼的是,有时候干旱得要命,有时候又水多得泛滥,老百姓真是被折腾得不行。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陶鲁笳被任命为山西省最高行政领导。在实际工作中,他深刻认识到山西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水资源匮乏。作为内陆省份,山西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水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这成为当时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山西地处内陆,水资源匮乏一直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更糟的是,气候极不稳定,时而大旱...
1977年,国防科工委迎来一场重要人事变动。时任主任张爱萍把搭档陶鲁笳调离,这一变动源于两人之间长期积累的理念分歧和工作矛盾。这段往事折射出特殊历史时期的复杂背景,也展现了不同性格特点和工作方式碰撞的结果。张爱萍生于1910年四川达县农家。他的父母虽然目不识丁,却极为重视家风教育,经常教导年幼的张爱萍“...
因此,毛主席对农业合作化非常重视,还特意单独召见了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让他汇报山西农业合作化的情况。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为:“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审查和批准国家决算和预算;制定兵役法;通过关于治理黄河规划的决议;通过全国人大...
1976年初,国防科工委组织八千人对张爱萍进行批斗,陶鲁笳也在其中。矛盾源头可追溯到一次会议。陶鲁笳当场指责张爱萍“压制民主,一言堂、独立专行”。张爱萍也针锋相对回击。此后两人关系彻底破裂。张爱萍主动请求暂停工作,对陶鲁笳绝口不提,只说“相比国防科技发展,个人恩怨都是小事”。1977年,叶帅复出主持中央...
陶鲁笳是第一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人物逝世 原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原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顾问陶鲁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5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陶鲁笳同志病重期间和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个人著作 著有《毛主席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