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陶纺轮 新石器时代陶纺轮为新石器时代文物。1978年出土于海安青墩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器表略残痕,整体呈凸圆形。该纺轮的一面刻有螺旋纹,中有一穿孔,以供插入木柄或骨柄。纺轮是作为古代纺线用的砣,它证明了原始纺织的存在。现收藏于南通博物苑。
这是一件来自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纺轮,红泥陶,扁圆柱形,中间有圆孔,两面饰有黑、红双彩网格纹,其形似渔网,又似织物,原始先民正是用它来捻制纱线,继而织布成衣,遮羞御寒。在那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年代,纺轮成为改善原始先民生存条件的重要工具。纺轮的纺线原理是用一根细木杆,穿过纺轮中间的圆孔,与纺轮...
陶纺轮,是指利用陶土作为原料,经过高温锻烧而成的纺织物。它的发明为纺织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纺织物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先民就已经用麻线、葛线和棉线来纺织生活用品了。据考古发现,在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就已经有了用陶土制成的纺轮。当时人们把一块陶片放在...
陶纺轮,新石器时代的纺织生产工具,全国各地多有出土,一般用灰陶或红陶制作,略成圆饼形或凸圆形,中间有孔,插入木柄或骨柄后用来捻线。新石器时代|陶纺轮1961年 江西省修水县山背遗址出土 4 评论 ñ5 2023-10-5 11:00 来自微博网页版 ...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红陶纺轮,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器,出土于开封市尉氏县椅圈马遗址,现藏于开封市博物馆。红陶纺轮的出土,证明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开封的先民已经开始进行纺织活动了。文物特征 这件陶纺轮是典型的仰韶红陶,出土于开封市尉氏县椅圈马遗址,和它一起出土的文物还有100余件,主要有石斧、石刀、骨针...
名称:陶纺轮 尺寸:径2.3~3厘米 时代:西汉 来源:1976年出土于广西贵县(今贵港市)罗泊湾1号墓 收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文物介绍 陶纺轮为细质灰陶,轮制,器形皆算珠形、中有穿孔,大小不一。秦汉时期广西的制陶业在原来的基础上迅速发展,制作技术不断进步,制陶规模也有很大的发展。广西各地发现的...
一、新石器时代的纺线利器——陶纺轮 陶纺轮,这一新石器时代的纺线利器,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实用性,成为了当时纺织技术的重要标志。其形状多样,有的呈圆饼状,有的则带有手柄,便于人们握持和操作。在长期的纺织实践中,陶纺轮不仅推动了纺织技术的进步,更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演进。陶纺轮,这一新石器时代的纺线...
“这些陶纺轮大小相仿,系泥质红陶,呈扁圆形,中间有孔,两面绘以红色的短线纹饰。”陈文利说,当经过装饰的纺轮旋转时,这些彩色的纹样便随之产生律动的美感,使单调乏味的劳动变成了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从材质来看,用黏土烧制的纺轮叫陶纺轮,用石头制...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发明就是陶纺轮,它彻底改变了纺织的方式。🌾首先,古人发现了一块椭圆形的石头,经过去皮、打磨成圆状,并在两边对钻穿通,一个简单的石纺轮就制作完成了。🪨 与之配套的转杆,通常用木、竹或骨制成,早期只是一根直杆,后来在顶端增设了屈钩。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