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这首诗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四年(408),陶渊明四十四岁。责子,就是责备儿子。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1)。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2)。阿舒已二八,懒惰固无匹...
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责备的意思,作者另有《命子》诗及《与子俨等疏》,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陶渊明虽弃绝仕途,但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脱离文明、放弃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还有种种常人之情,对子女成器与否的挂虑,就是常情之一。杜甫是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此诗的。但是,杜甫的理解又...
《责子》是晋末宋初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五言诗。此诗当作于陶渊明四十多岁时,反映了诗人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诗人以风趣幽默的口吻责备儿子们不求上进,与自己所希望的差距太大;勉励他们能好学奋进,成为良才。其中流露出诗人对爱子们的深厚、真挚的骨肉之情。 创作背景 ...
最后渊明感叹,这是命啊,没法子,不想了,喝酒吧。黄庭坚读了《责子》诗,非常感慨:“观渊明之诗,想见其人岂弟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渊明愁叹见于外,可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书陶渊明责子诗后》)而惺在《古诗归》中也说:“人知陶公高逸,读《荣木》、《劝农》、《命子》诸四言,...
这首诗大约是陶渊明五十岁时所作。“责子”,就是对儿子的责备。其实看诗中语气,诗人“责子”时往往带着戏谑口吻,态度并不严厉,反而是借此题目自叹自嘲的用意更多一些。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自己年已五十,白发布满了双鬓,肌肤也已松弛,不再坚实丰满。
理由:①诗题为“责子”,诗中确实有对诸子不学无术的责备意思。②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陶渊明对于儿子的失望,暂且顺应天意,饮酒中有点消极之意。③通过《命子》和《与子俨等疏》中的句子可见,对诸子为学、为人是有着严格的要求。赞同黄庭坚,是一种戏谑的慈祥。理由:①语言风格是诙谐的,作者不是板着面孔在教训,...
《责子》 【魏晋】陶渊明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责子音频:00:0005:40 ▲ 点上方绿标...
《责子》东晋·陶渊明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渊明是东晋的大诗人,他是第一位田园诗人,被奉为隐逸派的开山鼻祖。他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财富,例如“...
公元408年,隐居乡间的陶渊明44岁了,他共有五个儿子。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他的儿子却不太优秀,在他看来简直是不学无术,贪玩捣蛋,不求上进。但是,儒雅斯文的大诗人陶渊明不会打孩子、骂孩子,而是戏谑的写下了一首深刻反思的责子诗,将自己对孩子的抱怨和苦恼都写了出来,不但风趣幽默,而且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