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陕北道情分为东路道情和西路道情两支,东路称“新调”,西路称“老调”,两者的音乐调式存在差异。东路为徵调式,演唱风格高亢明快;西路为商调式,演唱风格细腻委婉。但两者的唱腔曲牌大致相同,都有【平调】、【十字调】、【一枝梅】、【凉腔】、【耍孩调】、【五花腔】、【跌落金线板】、【滚白】、【介板】等,号称...
陕北道情在清涧广为流传,清涧有“道情窝子”的美称。“城乡皆有传习声,非遗繁花缀清涧”,说的就是清涧县人人都在唱道情、学道情。陕北道情与清涧县解家沟镇有密切关联。据该地道情艺人王儒伦讲,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批山西的道情艺人到清涧附近的寨沟演出,将山西道情传入清涧。后山西道情与当地民歌结合,并...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
《文化大百科》 20121011 陕北道情 (重播版) 《文化大百科》 20121010 陕北道情 《文化大百科》 20121009 皇穹宇 《文化大百科》 20121008 飘色 《文化大百科》 20120929 花瑶婚俗 《文化大百科》 20120928 铁瓮城 《文化大百科》 20120927 澄泥砚 《文化大百科》 20120926 金山寺 《文化大百科》 20120925 昆剧 《...
陕北道情戏是以陕北官话绥,米话为唱白基准语音,以道教诵经音乐曲牌为唱腔基调,吸收秦腔等剧唱腔板式及陕北民间小调形成的戏曲剧种。起源 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榆、延两地区。陕北道情唱腔为曲牌,板腔并存体。其唱腔曲牌有[平调]、[十字调]、[耍孩儿调]、[凉腔]、[一枝梅]、[梅花调]、[跌落金钱]、[五花调...
陕北道情原为坐班演唱,后受到晋剧和山西道情的影响,逐步演变为一种可在广场和舞台上表演的载歌载舞的戏曲形式。陕北道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代表性的传统曲目有《翻身道情》《赛畜会》《接婆姨》等。目前,全国有120余种道情,能称为戏曲道情的有19种,陕北道情就是其中之一。 陕北道情在清涧广为流传,清涧有“道情...
陕北道情是陕北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地方戏种,它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要素于一身,极具陕北地方特色。其曲调丰富,音乐优美,节奏明快,高亢雄浑,委婉清秀,叙事性强,说唱兼存。《陕北道情》系列图书,是延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出的又一重大贡献。本书为《陕北道情·子长卷》。 品牌:陕西...
陕北道情陕北道情作为陕西陕北地区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其中清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