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认为朱陈二人对当时政治不同的关注点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观点的不同:朱熹以天理论王道、王霸迥异的观点,体现了他试图规制统治者的过分欲求,限制君权过分膨胀的努力,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而陈亮以事功言王霸则和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生的状况的不满有关,他试图通过对汉唐君主的褒扬,激励君主励精图治,收复...
故朱陈之辩是在此后的数年中,二人通过书信往来进行学术论争得以逐渐展开的。 所谓“王”,即“王道”,指的是以道德为本的仁政;而“霸”,即“霸道”则是指凭借实力而推行强权政治。朱子继承了儒家思想中重内圣、讲修身的一面,认为外王必须以内圣为基础、为根本、为前提。即《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编者按: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之辩是儒学史上的一段精彩公案,也是陈亮经世思想的一次系统阐发,后世有许多研究都对此进行了分析讨论。本期推送的文章着眼于朱陈的现实关怀,对朱熹和陈亮的王霸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朱陈二人对当时政治不同...
随后,董平教授切题强调,与朱陆之辩不同,朱陈之辩(即朱熹与陈亮的系列争辩)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态势。虽然学界对朱熹批评陈亮的言论多有耳闻,但为众人习焉不察的是,对浙东之学所谓“事功学派”的定性其实并不为陈亮等人所接受,在陈亮看来,朱子对其做出的“义利双行、王霸并...
我们就来看陈亮与朱熹关于究竟如何评价汉高祖、唐太宗的辩论,这的确是朱陈辩论的主要议题,这被田浩视为陈亮功利主义的主要证据。然而,这个辩论明显是在中国哲学义利王霸之辩的传统问题域中进行的,朱、陈两人本身对此都很明确,他们辩论的焦点在于汉高祖和唐太宗究竟是王是霸,这是非常清楚的。 陈亮坚持刘邦与李世民的...
本书的第十六章《朱子与陈亮》基本上是围绕着这场精彩的“义利王霸之辩“而展开的。来往的信件、各方的观点以及当时人(如陈傅良和叶适)的态度和评价都表述得很清楚,对争辩结束以后朱子的观点也从《朱子语类》的相关条目中作了摘录,比较难得的是,作者对后人(李贽、黄宗羲和钱穆)对这场辩论的评价也进行了述评,...
下面摘引的这段话是作者从双方辩论的逻辑和讨论的重点这个角度来解释“朱陈之辩”的,又是一个不一样的观点(P345):总之,朱陈之辩可从三层看。第一,陈氏原触及一客观问题,即“以理御势是否另有理”一问题,此原为朱氏所代表之“义理之学”所阙者,故“事功”之学说,在此层面上看,可说是一有客观根据之...
内容提示: 陈朱“王霸义利”之.辩始 末染 保群陈亮,字同 甫,婆州 永康人,是南 宋前 期杰出 的政 论家、爱国 词人,同时 也是一 个颇 有影 响 的唯物 主 义思想家。作为 思想 家,陈 亮思想 的突 出特 色是公 开倡 导“救时”、“除乱” 、有作有为的功利主义;而他 在思想 史上的 重要 ...
朱熹认为陈亮关于汉唐诸君的议论错误之极,便在回信中提出一系列的反驳和诘难,其中朱熹基于理本论的王道就是行仁义而顺天理的观点得到鲜明体现。在他看来,“尝谓‘天理’‘人欲’二字,不必求之于古今王伯之迹,但反之于吾心义利邪正之间,察之愈密,则其见之愈明;持之愈严,则其发之愈勇”(15)。汉高祖、唐...
辩,而在现代人眼中,则是功利主义儒家对正统儒家的挑战,如萧公权和田浩就这样认为。Ⅲ而这种 判断的根据,是认为陈亮的思想是一种功利主义,甚至实用主义,近现代的研究者几乎无不认为如 此。问题在于,。功利主义”概念是否可以用来规定陈亮的思想?如果不能,那么,对朱陈之辩自然 就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众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