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儿,本名陈掖贤,是赵一曼和丈夫陈达邦的唯一儿子,出生于1929年的那个寒冬。他的名字寓意着母亲的爱和期许,同时也是对列宁伟大思想的敬仰。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宁儿的生活注定不会顺遂。1930年,母亲赵一曼带着他回到上海,却不得不将他寄养在陈达邦的大哥陈岳云家。这一离别,让他与亲生父母分隔千里,从此...
最终,她毅然决然地向陈掖贤发出了离婚的通告,并将孩子妥善安置在了亲戚的怀抱中。离婚后的陈掖贤,生活状态依然如故,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因为囊中羞涩而不得不与饥饿为伴。随后,上级部门做出决定,将陈掖贤派遣至楼梓庄公社,进行一段时间的实战磨砺。在这里他结识了袁宝珊,两个人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从楼梓庄...
新中国成立后,陈掖贤的姑姑陈琮英找到他,这时他才意识到自己是烈士赵一曼的孩子。
赵一曼遗书中提及的儿子宁儿,其全名为陈掖贤。在解放后,他方才知晓母亲的英勇事迹。为缅怀母亲,他于自己身上刺下了“赵一曼”这三个字。陈掖贤的人生之路布满荆棘,其精神与性格存在一定缺憾,最终在五十三岁时选择自缢结束生命。他的一生,从未凭借烈士子女的身份谋求特殊待遇,并且回绝了母亲的烈士抚恤金。【生于...
赵一曼儿子陈掖贤:拒领母亲抚恤金,53岁自缢而亡 1982年的一个闷热夏天,北京工业学校的教师宿舍里,传来了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53岁的陈掖贤,这位抗日英雄赵一曼的独子,在自己的房间里选择了结束生命。他的书桌上,整齐地摆放着母亲赵一曼的遗书,手臂上还留着当年自己用钢针刺下的"赵一曼"三个字。令人不解的...
直到建国后,陈掖贤在陈琮英等亲属的帮助下,才了解了母亲赵一曼的革命经历,1954年,他在东北烈士纪念馆,第一次见过了母亲赵一曼留给自己的遗书。 陈掖贤看到母亲牺牲前最后的嘱托,不禁大哭一场,他手抄一份遗书带在身边留作纪念,为了表达对母亲的尊敬和思念,他用钢针蘸着蓝黑墨水,在自己的手臂下刺下了“赵一曼”...
1928年的时候,赵一曼早就有爱人了,她的爱人叫陈达邦,是黄埔八期的学生,也是个共产党员呢。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他俩相互了解,产生了感情,还生了个孩子,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陈掖贤。赵一曼给孩子起名叫宁儿,这名字的意思是一生安宁。在母亲眼里,孩子可比自己的命还重要呢。赵一曼是革命战士,她得保证孩子安全...
然而,童年缺失母爱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的一生,最终在1982年8月,53岁的陈掖贤选择了自缢结束生命,留下了一个关于英雄之子的悲情故事。上世纪二十年代,在四川宜宾的一个地主家庭里,排行第七的女儿李坤泰正悄然成长。这个看似富足的家庭环境并没有让她迷失方向,反而在大姐夫郑佑之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
陈掖贤出生后不久,就被母亲赵一曼交托给了陈岳云抚养。陈岳云是赵一曼的同志,也是陈掖贤父亲陈达邦的堂兄。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赵一曼不得不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小小的陈掖贤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世。在陈岳云家中,他像普通孩子一样成长,享受着家庭的温暖。陈岳云夫妇对他视如己出,尽心尽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