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人对陈寿及其《三国志》评价不高,原因在于未读懂陈寿的真实用心。但我们应理解陈寿的身份和立场所限,通过揣摩其叙事手法,去发现其史学价值。能厘清陈寿的用意的人,就能认识到《三国志》的独特意义。一些人因未充分理解陈寿的立场和手法而对其评价不高,这暴露出这些人的史学修养有待加强。陈寿不得不委婉地写...
陈寿(1440~1522),字本仁,号蠹斋,宁远卫(今辽宁兴城)人,祖籍江西新淦县(今新干县),明朝成化八年(1472)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人物生平 陈寿幼年非常贫困,捡到别人丢失的金钱,坐守至半夜,归还给他的主人。补卫学生,师从同乡贺钦。成化元年(1465),考中举人。成化八年(1472),考中进士。成化...
然而,有人喜欢就有人讨厌。荀诩作为晋朝开国功臣,与张华不对付,也看陈寿不顺眼。在他的安排下,陈寿被调到山东当太守。陈寿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留在京城继续编写《三国志》。魏蜀吴三国的世家都迁到了京城,丰富的史料为他提供了便利。经过三年的努力,《三国志》初稿完成。书稿在京城流传,张华激动地称赞陈寿。
02陈寿是谯周的徒弟,谯周是劝说刘禅投降的主要人物。蜀汉帝国最关键的时刻,那就是邓艾杀到了成都城下,向刘禅招降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刘禅压根就没什么主意,只能听大家的意见。当时诸葛瞻已经战死在了绵竹,跟他一同战死的,还有蜀汉集团最后的几万人马。这个时候蜀中大儒谯周站了出来,他主张投降。他投降的言论十分...
陈寿,字承祚安汉(今四川南充)人,学家。年轻时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曾任蜀汉观阁令史。主要著作有《《益都耆旧传》,编有《蜀相诸葛亮集》等。《三国志》是一部史书,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之一。该书材料丰富,文笔流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后来的文史学家对此很重视,并把它与《》合称为“前...
然而,陈寿的立场并非完全中立。他在蜀汉时期的失意经历,以及后来在西晋朝廷中的际遇,无疑影响了他对刘氏政权的看法。同时,作为西晋朝廷的史官,他也必须考虑到司马氏政权的立场和需求。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陈寿在《三国志》中"褒曹贬刘"的倾向。值得注意的是,陈寿虽然对刘氏政权持批评态度,但他的评价并非全然...
陈寿(1106年-1178年),南宋时翰林学士、知名学者,汉太丘长陈实39世孙,祖籍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禹州市)一带),为颍川陈氏的嫡派子孙,著名理学家杨时(龟山先生)弟子,皇室教授陈鐩(葬于杭州玉皇山慈云岭)之子,上虞县丞陈禄之兄,母邵氏,为河南名门邵康节孙女;人物生平 陈寿(1106-1178),南宋...
陈寿写《魏书》不是从曹丕代汉写起,而是从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写起。《蜀书》首篇不写刘备,而是写割据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吴书》首篇写孙坚、孙策而不是写吴主孙权,又为刘繇立传。陈寿此举,刘知几颇有微词,认为他“不遵恒例”。其实,陈寿这样写的目的是追述三国的来源,反映的是天下由合到分的过程。而且,三...
陈寿是西晋人,字承祚,出生于公元233年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去世于公元297年,享年65岁。陈寿是著名的史学家,三国时期蜀汉及西晋时人,与司马迁、班固并称“并迁双固”。他撰写了《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共65卷,36.7万字,详细记述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陈寿在西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