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二年(1065年)升之第三次入朝,任枢密副使。后因母老,请求外放,授知越州。 熙宁元年(1065年),升之赴朝继任枢密使,兼任制置三司条例司之职,和王安石共事,商讨推行变法。当年十月,翰林学士王安石被神宗召见,安石上 书主张变法,荐升之任宰相之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寻因升之与王安石对设置...
历史人物> 陈升之 【生卒】:1011——1079 字旸叔,初名旭。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第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知谏院,侍御史知杂事,枢密副使等。熙宁二年(1069),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数月,拜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请免条例司,得罪安石。升之为人深狡,善附会以取富贵,时人讥之为“筌...
人物简介:陈升之(1011-1079)字旸叔,初名旭,北宋大臣。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人。进士出身。历知封州、汉阳军、监察御史。1068年(神宗熙宁元年),任知枢密院事。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因在变法机构名称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合,称疾不朝,后任镇江军节度使、知扬州。是历史典故四相簪花人物之一。
这位陈升之的地位在王安石智商,是当时的首相,而王安石只是参知政事副宰相。可由于两人对变法的政见出现异议,最终闹得不欢而散。陈升之不顾宋神宗的挽留,称病辞去相位,远离了宋朝的政治核心。从史书上看到这个,不少人都会感到疑惑。王安石和陈升之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在变法问题上分道扬镳的呢?陈升之在历史...
陈升之说“:京官不应给节度使下马。”于是弹劾郭承..骄横任行,解除其所任官职。张尧佐由于与后宫亲近,任三司使,不久任宣徽使;内侍王守忠统领两镇留后,请求升为正班;御史张..补任郡官,长久不被召见;彭思永论事,让询问事情的详细原委;唐介攻击宰相,被贬斥岭南;陈升之都极力进谏。升任侍御史知杂事。总共担任...
陈升之,字旸叔,建州建阳人。举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右司谏,改起居舍人、知谏院。时俗好藏去交亲尺牍,有讼,则转相告言,有司据以推诘。升之谓:“此告讦之习也,请禁止之。”又言:“三馆为搢绅华途,近者用人益轻,遂为贵游进取之阶,请严其选。”诏自今臣僚乞子孙恩者,毋得除馆阁。
历史知识> 陈升之 北宋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初名旭,避神宗嫌名,以字行,改字旸叔。景祐进士。历知封州、汉阳军,累迁侍御史知杂事。任言官五年,所上数十百事。再知谏院,与翰林学士承旨孙抃、权御史中丞张异同领磨勘转运使及提点刑狱功务。熙宁二年(1069),同制置三司条例司,与王安石共事,助其行新政。数月...
建阳宋代出过宰相,名叫陈升之(1006-1079),字易叔,是上期介绍的人物陈俨之子。陈升之于险恶的宦海之中,长袖善舞,可算是“无灾无难到公卿”,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始任宰相。陈升之拜相后,朝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革派”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产生激烈的矛盾。王安石旗帜鲜明地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陈升之(1011-1079)北宋大臣。建州建阳(今福建省建阳市,位福建省西北)人。字旸叔,初名旭。进士出身。历知封州、汉阳军,入为监察御史。吕诲等劾其阴结宦官,遂出知定州(河北省定县,位保定市西南)、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1065年(英宗治平二年)复拜枢密副使。1068年(神宗熙宁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