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出,陆修静的斋戒条规,表现出显著的融合三教的特征,不仅融合了儒家伦理道德,而且吸收了佛教身、口、意等概念,将道教的个人身心锻炼、长生成仙与儒家的道德修养,佛教的断俗因缘、生死解脱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充实丰富了道教的“养生成神”理论,加强了其思想性、理论性,伦理色彩也更加凸显。在与儒家、佛教“和”...
陆修静在父亲的影响下,也只想修道,不愿为官,后来索性抛弃家庭,入云梦山当道士去了。 《道学传》上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陆修静下山寻药路过家乡时,妻子告诉他,女儿忽然“暴病”,非常危险。陆修静知道这只是妻子用儿女之情来挽留他的计谋,就摇头说道:“我已经托身玄极了,家庭对我来说,就好像陌生的旅店一般。我怎...
陆修静,字元德,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大师,406-477年,吴兴东迁(今浙江湖州吴兴区)人,三国时吴丞相陆凯的后代。他伴随着南朝刘宋王朝的孕育、生长、兴隆和衰败度过了一生。他选择隐居修身,一是据载他少年时就很喜爱神仙道术,虽曾婚娶,但对家庭生活不感兴趣;二是作为江南土著士族成员,在北方统治者建立的王朝中,出人头地...
陆修静本是天师道道士,自称"三洞弟子"。他整理灵宝经,使"灵宝之教,大行于世",又曾整理和传授上清经,因而被上清派尊为第七代宗师。刘宋开明元年(公元477),陆修静在建康景德观仙世,享年71岁。他生前留有遗言,要弟子们在他死后,用布袋装殓他的遗体,直接抛入深山之中,与土木同穴,回归于自然,弟子们不忍,在师...
陆修静是南朝宋时道士,早期“道藏”的编辑者。字元德,吴兴东迁人。笃好文籍,旁究象纬。早年弃家修道,好方外游。元嘉末在建康卖药,后去庐山修道。宋明帝泰始三年奉命至建康,居崇虚馆广收道经,加以整理甄别,集经戒、方药、符图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宋徽宗尊信道教,封为“丹...
陆修静,东晋吴兴东迁人,三国吴丞相陆凯之后,生于义熙二年(406年)。幼年即深习儒书,同时涉猎天文历法。家本显族,年轻时虽已婚配,然不久便弃家修习辟谷术,与妻子分离,专心学道。后方外游历,寻遇高人,受其真传,定居于荆岫,专心修行。陆修静一生致力于搜罗道书,广博知识。在崇虚馆期间,得...
4月10日,农历三月初二,是纪念陆修静真人的圣诞日。陆修静真人,一位在道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生日被定为这一特殊的日子,以示纪念。陆修静真人,这位南朝刘宋时期的道士,字元德,来自吴兴东迁,现今浙江吴兴。他出身于三国时东吴名丞相陆凯的后裔。自幼便沉浸于儒学之中,对大易象数、河洛图谶等学术...
陆修静,字元德,号简寂,是中国道教早期的重要人物,活跃于406至477年间。他以编辑《道藏》而知名,是南朝时期道教斋戒与仪范制定的重要推动者。陆修静热衷于游历天下,搜集道家典籍,尤其对《上清经》、《灵宝经》和《三皇经》等经典有着深厚的了解。在太始三年,宋明帝因其道法造诣,邀请陆修静前往建康...
第二,陆修静天师十分重视道教斋仪的作用,认为“斋直是求道之本”,主张“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之以诵经;心有贪欲嗔恚之念,故使之以思神。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心行精至,斋之义也。”怹在总结前代斋仪的基础上,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并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