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舍:无论哪个民族,我们写的都是中国故事采访:中国作家网编辑 刘雅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多角度、多方位地描写了边疆建设的壮阔事业和巨大变迁,以及边疆人民生活的跌宕起伏和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可贵。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后,展现了几代人在边疆的建设事业中为家国而奉献、为理想而奋斗、为生活而努力的...
阿舍,原名薛利超,1983年生,辽宁建昌人。现任《葫芦岛企业家》杂志主编,辽宁青年诗人联盟委员,已入选《中国作家大词典》。个人作品 作品散见于《辽河文学》、《诗词月刊》、《辽海诗词》、《燕赵诗刊》、《大地诗刊》、《黄河文学》、《天山天池诗刊》、《鸭绿江》、《华商晨报》、《海上风》等刊物,曾入选《新...
外祖父是来自山东的汉族,外祖母是新疆当地的维吾尔族,父亲又是从湖南到新疆的知青,还是侗族人。在阿舍的身上,流淌着汉族、侗族、维吾尔族3个民族的血液。加上自小在农场长大,邻居们大多来自五湖四海,这让阿舍在形成一种开放的民族观的同时,也造成了她对自我身份认知的困惑和内心的撕裂感——我到底是谁?身份...
阿舍:我从一本民间故事集中得知,阿娜河是塔里木河的古称,“阿娜”是维吾尔语“母亲”的音译。只有生活在沙漠戈壁里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水的重要。《阿娜河畔》结尾处有段对话,这样写道:“水治好了,人才会留下来,人跟着水走,阿娜河上千年的历史,一直都是这样。”这是每一个在沙漠戈壁生活过的人的真实感受。
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入选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荣获“2023年中国好书”、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阿娜河畔》,阿舍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 《阿娜河畔》是一部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融合现代文明的作品。“阿娜”在维吾尔语里为“母亲”之意,阿娜河是塔里木河的古称...
《阿娜河畔》,阿舍著,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 在阿舍的小说《阿娜河畔》中,明双全一家见证了茂盛农场的变迁。他的到来和离开,主导着一个家族的落地、率领一群人的扎根。明家是山东移民,阿娜河畔即将见证一项由外来者协同成就的伟大事业。小说细述明家三代人以不同方式参与戈壁建设的过程,明双全务农、明中...
结果在阿舍的视频里才意识到,那个人并不是。在阿舍的最新影片中,她的姐姐和父母罕见地亮相了。这个家庭给观众们留下的首要印象是勤恳质朴的农民形象。阿舍的妈妈和阿蛋的嫂子一样,干起活来非常利索。尽管她每天翻洋葱也就赚一百多块钱,但依然充满了干劲。不过,与阿蛋嫂相比,阿舍的妈妈似乎显得更加憔悴。此外...
这也是阿舍对自己的父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拓荒者、奠基人的致敬之作。献给故乡的文学礼物 《阿娜河畔》是作家阿舍献给故乡的一份饱含深情的文学礼物。“我在小说中如实呈现了农场的地理地貌,还有人们生活和劳动的场景,它们遍布在整部书里。比如春天河水化冻、冬天清渠劳动和雾凇景观、秋天南飞的大雁等等。”阿舍...
阿舍,女,维吾尔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于新疆,现居银川。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会员。现供职于宁夏文学艺术院。出版有长篇历史小说《乌孙》,短篇小说集《核桃里的歌声》《奔跑的骨头》《飞地在哪里》,散文集《我不知道我是谁》《流水与月亮》《大河奔流遗落的一朵浪花》《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