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汗虚其表,下之虚其里,所以说“表里俱虚”,脉内阴血虚,就是营虚;脉外卫虚,就是卫气,所以“阴阳气并竭”,就是脉内、脉外的液体由于汗下失法都丧失了,都虚竭了。 “无阳则阴独”,古人以正叫做阳,你看 “阴阳气并...
朱氏内科非遗读中医经典——郑庆安《伤寒恒论》五十三、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①,无阳则阴独②,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①阴阳气并竭:就是表里俱虚。发汗使表虚而阳气竭,攻下使里虚而阴气竭。 ②无阳则阴独...
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释义: 太阳病,正治当发汗,但发汗过多,导致阳气耗伤,津液亏虚。而后有用下法,造成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并竭。又用烧针,更伤阴液,胸腹部不仅痞满,抑且烦躁不安,因血不荣面,故见面色萎黄而青,则病难治。若手足温,知阳气不虚,则...
《人纪》伤寒论下篇168太阳病发热恶寒,医发汗,无阳而阴独,因复下之,遂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视频播放量 49、弹幕量 0、点赞数 1、投硬币枚数 0、收藏人数 0、转发人数 0, 视频作者 李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 472023-11 3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472023-11 4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02023-11 5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
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治,一作活。 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治。上热病并阴阳部。 少阴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所属专辑:《脉经》涤除玄览|思接千载|古籍原文105 音频列表 1 病可火证第十七 20 2024-08 2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45 2024-08 3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43 2024-08 4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25 2024-08 5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
八十四、153条的太阳病汗下之后,形成发热恶寒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复加烧针,因胸烦。在这种情况下,亦有治法否? 答:这属于火逆证。118条云:“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就是说火逆证有因先下后烧针而致成者,由于下过之后,里气已较为虚寒,这时再加烧针,阳热就不...
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C对)。阴阳并补,由于阴根于阳,阳根于阴,故阴虚可累及阳,阳虚可累及阴,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病证,治疗时当阴阳双补(A错)。阴中求阳,即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适当佐以补阴药(B错)。扶阳消阴,治疗阴盛阳虚(D错)。滋阴制阳,治疗...
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可概括为 A. 阴阳并补 B. 阴中求阳 C. 阳中求阴 D. 扶阳抑阴 E. 阴病治阳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C 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可以概括为阳中求阴。反馈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