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下乡时住在阮社新风热电厂,电厂门前就是连接浙东大运河的庙西河。在绍酒全盛时代,绍兴阮社这些酒乡酿造的“远年花雕、真陈善酿、加料京装、竹青陈酒”,就是通过家门口四通八达的河道,连通大运河行销全国,尽展酒林风采。时光匆匆,改革大潮袭来。此时绍兴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扩张受制于电力严重不足,新风电厂...
阮社“村史廊”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史传魏晋‘竹林七贤’北方名士阮籍、阮咸叔侄,陪好友嵇康去上虞探亲,过钱塘江而经阮社,为当地黄酒吸引,流连忘返,在此定居结社,常招山阴、会稽名士前来饮酒游乐,时人称为‘阮竹林社’,阮社由是得名。‘二阮’亦被尊为阮社酒文化之鼻祖。” 阮籍(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
阮社桥为运河直通阮社的水上交通要道,始建于宋嘉泰年(1201)间。宋嘉泰《会稽志》载: “阮社桥,在县西北三十里。”清嘉庆《山阴县志》记: “县西北四十五里曰阮社桥。”民国 36 年(1947)重修。阮社桥系浙东运河古纤道上的石拱桥之一。 阮社桥系东西跨向单孔马蹄形石拱桥,桥面长 2.50 米,桥面宽 2.70 米,桥...
1961年9月,柯桥复区建制,阮社设人民公社,直至改革开放复称阮社乡。 阮社自古繁华,鉴湖水系环绕阮社静静流淌,两岸均为宅院深深的台门,有以官职命名的大夫台门、司马第;有以建造年头排序的老台门、新台门;有以建筑特色相称的花台门、乌台门;还有冠以姓氏的...
柯桥阮社/读懂魏晋两个男人酒醉的狂放 绍兴酒醉的故乡 一 在绍兴柯桥古镇的运河边,有一片村子,叫阮社。 历史上,这里一直是一片富饶而美丽的家园,鉴湖水环绕着村庄,多情而缠绵。民国时期,这里有“小上海”之称,黄酒作坊就有四百多家,很多人带着自己生产的黄酒,闯荡上海滩,风生水起。然后,他们又把上海的眼光和文...
章氏乳科世居阮社池湾司马第台门 司马第台门仪门后砖雕 1971年章诚序开的药方单子 阮社章氏乳科第六代传人章生康一家 作 者 简 介 章利刚,绍兴阮社人,本业室内设计,好砖瓦、好园林,对越中历史地理研究颇深。现为绍兴博物馆特聘研究员,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院...
村落的名字曾叫“竹村”,大概是多竹之故吧。又酒业最盛的时期阖村竟多达四百多户酒作坊。他们要请一个酒神来做当方土地,自然而然就想到了“竹林七贤”——于是请来阮籍、阮咸叔侄,村也因此改名“阮社”。 它是一个水乡聚落——它被一个叫鉴湖的大湖所抱,自己则另抱着一个叫池湾的小湖。
阮社是绍兴的一个老乡镇,旧时有师范、附小、医院、酒坊等,热闹非凡,戏称小上海。她位于杭甬运河边,肃绍铁路以南,河流纵横、桥形多样,到处都是青石板铺路,村庄座落有致,建筑风貌各异。一声渔笛忆中郎,几处村酤祭两阮。意在一谓通过蔡中郎点出柯桥,二是通过阮籍、阮咸二阮暗喻阮社桥。汉代书法家蔡邕,当年避难...
阮社人民公社是1961年设立的地名。地名含义 阮社村原名竹村。相传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在村居住,故改名阮社。历史沿革 一九四九年五月解放,建政阮社乡。一九五六年,组属于柯岩(大)乡。一九五八年,组属于柯桥人民(大)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一九六一年调整为阮社人民公社,以至于今。现属柯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