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图片多拍摄于1908年,为当时在镇江的英国人士所拍摄,照片生动且全面地再现了清末时期镇江府的繁荣景象。镇江码头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英《天津条约》将镇江确定为首批开放的长江三个口岸之一,镇江被迫于1861年5月10日正式开埠,西方资本家的各类洋行随之纷纷涌入,地处京杭运河的咽喉的镇江很快成为一个商业贸易...
镇江府的起源可追溯至唐朝,当时其地处长江入海口,因军事需要设立节度使,并冠以“镇海”之号,彰显其重要的军事地位。随着五代时期长江入海口的逐渐东移,至宋朝时,镇江已远离海口,但“镇海”之名却已深入人心。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下旨将润州升为镇江府,寓意“镇守江防”,这便是“镇江”之名的由来。此名不...
历史知识> 镇江府 北宋政和三年(1113)以润州为徽宗潜邸,升为镇江府。治丹徒县(今镇江市)。属两浙路。辖境相当今江苏镇江、丹阳、丹徒、金坛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为镇江路。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改为江淮府,同年又改为镇江府。明属南京。清康熙后属江苏省,雍正后辖境领有今镇江、丹徒、丹阳、...
君子问得好,镇江府乃北宋时设置之府,治所在丹徒县,即今日之江苏省镇江市也。此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值此蛇年新春之际,愿君来此一游,领略古韵悠长之金山寺,漫步花团锦簇之杜鹃花海,品味香醇可口之恒顺香醋,探寻宁静雅致之西津渡老街,尽享缤纷多样之庙会小吃。新春愉快,吉祥如意!
再有,南直隶设置的三个巡按御史中,专设主管苏松常镇四府的“苏松巡按”;明中期设置的专职道一级官职,在南直隶地区也设置了专管苏松常镇四府的兵备道、督粮道等职。四方面原因 换句话说,明代中后期,镇江府在行政规划上,实际与苏松二府绑在了一起。笔者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主要由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些百年老照片,再现清末时期江苏镇江府的昔日景象!镇江,在江苏省西南,又被称为京口和润州,是长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西方国家称作“Chinkiang”。这一系列作品大多是1908年由英国人在镇江拍摄,这些照片反映了晚清镇江地区的繁华。中英《天津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把镇江列为长江三大港口之一,1861年五月...
《乾隆镇江府志》的详细情况如下:编纂背景:乾隆十五年,朱霖接任镇江知府后,发现《康熙镇江府志》存版磨损严重,字迹模糊,且府属辖县有所变化,因此决定重修《康熙镇江府志》。编纂人员:参与编纂的人员包括镇江府学教授赵秉义、丹徒县学教谕张若本、训导顾思照、生员高从龙、蒋宗海等人。他们共同对...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置,治丹徒县(今江苏镇江市)。属两浙路。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镇江、丹阳、金坛等市县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镇江路。顺帝至正16年(1356年),明军占领镇江,改镇江路为江淮府;同年12月复改江淮府为镇江府。清咸丰3年2月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镇江城,改府为...
“镇江府位于大运河和扬子江的交汇之处,据守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因而在(那次)敌对期间,这里是大力防守的重镇之一。而它的陷落,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和平谈判的过程。”——(英)
内容提要:明代镇江府的“江南”归属,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变迁过程,其间交织着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背景。元朝末年,镇江作为朱元璋的“兴王之地”之一,与原张士诚统治下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等“江南”核心区分属不同阵营,使其从自古以来与后者多处同一行政区划的“江南”或“浙西”中被人为割裂出来,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