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时清朝国内的语境以及后世史学家通行的观点来看,不败指的是镇南关之战清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大捷”,败则指最终签订的《中法新约》的结果使得清朝没有实现其最初的战略目标。之所以会有“不败而败”的印象来说,是因为镇南关之战被清军前线将领夸大战功。镇南关之战中,冯子材在汇报法军战损时说清军毙(伤...
法军方面,从1885年2月初组建谅山远征军开始,尼格里的部队在山区连续作战1月有余,后勤补给困难,至镇南关时已是强弩之末。第一次攻打镇南关虽然轻易得手,但由于后勤原因不得不放弃。在3月24日第二次对镇南关发起攻击时,尼格里因为轻视清军,坚持在兵力不足、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发...
1885年3月的中法战争镇南关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此次战役不仅展示了中国军民的英勇与决心,也对中法两国乃至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法战争的起因可追溯到1883年,法国军队进攻越南顺化,并强迫越南订立法安 《顺化条约》,意图使越南脱离中国的藩属地位,成为法国的保护国。这一举动...
综上所述,正是因为冯子材“四能战”,清军才能最终取得镇南关大捷。现代有很多人抹黑这场战役仅仅只是“小胜”,殊不知中法两国史料都有明确记载。在战争后期,法军在东西两线均被清军击败,自镇南关胜利后,清军陆续攻克文渊、谅山、北黎、观音桥等地,临洮、广威等大批州县光复,短短几天就乘胜追击一百余...
镇南关大捷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中法战争中的著名战役。1885年初,法国侵略中国边境,并于2月23日占领了中越边境上的重镇镇南关。在张之洞的推荐下,70岁老将、帮办广西军务冯子材自募“萃军”18营,就任前敌主帅,整顿溃军,团结各军将士,准备收复镇南关。冯子材在法军炸毁镇南关退驻关外后,移师镇南关前隘...
二月,取得镇南关大捷。于是,傅亲自督兵出去追剿敌人。他再次战斗并取得了胜利。 2月13日,攻克狼山。乘胜进观音桥,攻克古松。他计划攻击船头的各个部位,干掉沿途的敌人。奉解令,解兵而回。 “这个案子也许没有什么结果,但说明潘鼎新的抗法功绩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法抹杀的,我们应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6。镇...
(镇南关大捷。图片来源于网络) 法军三面被围,法军死伤近300人,后援断绝,弹药将尽,被迫败退,尼格里只得下令撤退,狼狈逃回文渊、谅山。冯子材抓紧有利战机,率部乘胜追击,于26日攻克文渊,29日攻克谅山,宣称毙法军近千名,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后又将法军残部逐至郎甲以南。取得重大胜利。 (镇南关(今友谊关)。图...
镇南关 一、镇南关之陷 谅山方面,法军由尼格里统率。时杨玉科军以初五日自观音桥全师退还文渊,即驻其地,护南关。苏元春守关右,与之犄角。法军见华军扎文渊,颇感威胁,思乘胜驱之。初九(2月23日)晨,法军攻文渊,杨玉科督军与战甚力。至午未之交,玉科突中炮穿首阵亡,华军大乱溃退。潘鼎新亦受伤。法入镇南关,居...
镇南关大捷,又称“谅山大捷”,是中法战争关键的一役,也是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史上战果显赫的战役之一,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83年,法军向清军发起进攻,挑起中法战争。清军缺乏准备、配合不力,在各个战场上接连失利。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法军直扑中越边境的谅山、镇南关,不战而得谅山,并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