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科学家提出了“锁钥”学说,认为酶具有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1958年,又有科学家提出“诱导契合”学说,认为在与底物结合之前,酶的空间结构不完全与底物互补,在底物的作用下,可诱导酶出现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空间结构,继而完成酶促反应。为验证上述两种学说,科研人员利用枯草杆菌蛋白酶(S酶)进行研究。该酶可...
锁钥学说起源于道教,后来被儒家学派与佛教所借用,并逐渐发展成一个独立的哲学体系。下面将为您深入解释锁钥学说的相关概念。 一、阴阳 阴阳是锁钥学说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达了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相互依存的方面。阴代表了阴冷、负面、被动和收敛等属性,而阳则代表了阳光、积极、主动和扩展等属性。在锁钥学说中,...
1894年,科学家提出了“锁钥”学说,认为酶具有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1958年,又有科学家提出“诱导契合”学说,认为在与底物结合之前,酶的空间结构不完全与底物互补,在底物的作用下,可诱导酶出现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空回结构,继而完成酶促反应。为验证上述两种学说,科研人员利用枯草杆菌蛋白酶(S酶)进行研究。该酶可...
“锁钥”学说认为,酶具有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诱导契合”学说认为,在与底物结合之前,酶的空间结构不完全与底物互补,在底物的作用下,可诱导酶出现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继而完成酶促反应。为验证上述两种学说,科研人员利用枯草杆菌蛋白酶(S酶,该酶可催化两种结构不同的底物CTH和CU,且与两者结合的催化中心位置...
解析 1894年由Fisher提出,解释酶与底物的关系。该学说认为酶的活性部位与底物的结构存在互补性,就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一样,酶为锁,底物为钥匙。 该学说解释了酶的专一性问题,以及酶变性后由于活性部位的破坏导致的酶的失活。 该学说的不足:①认为酶的活性部位是一成不变的;②不能解释可逆反应。
酶④:酶的锁钥学说(拓展)#酶 #高中生物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一 #知识点讲解 - 生物侯老师于20221212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940个喜欢,来抖音,记录美好生活!
锁钥学说认为:代谢反应中,酶和底物结合时,底物的结构和酶的活动中心的结构十分吻合。如图表示一种酶与其对应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温导致了酶的活性中心的空
1 锁钥学说拥有较大的局限性,与大量实验证明不相吻合。诱导契合学说(induced-fit theory)是1959年由D.E.Koshland提出的,最终取代了锁钥学说的地位。酶对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着严格的选择,只能催化一定结构或者一些结构近似的化合物,使这些化合物发生生物化学反应。有的科学家提出,酶和底物结合时,底物的结构和酶的...
锁钥学说在生物化学中是一项关于酶作用专一性的关键理论,由E.Fischer在1894年首次提出。该理论以锁钥与门孔的比喻来解释酶与底物的结合过程。根据这一假说,酶与底物之间的结合就像一把钥匙需要精准地插入锁孔,底物至少需要与酶的三个功能团进行精确匹配,每个功能团都有特定的空间结构。这种结合的专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