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钥学说无法解释某些酶的广谱底物催化能力(如细胞色素P450家族可代谢多种药物),也未考虑酶构象的动态调整。后续提出的诱导契合学说修正了这一缺陷,指出底物可诱导酶活性位点的构象变化,使两者通过柔性匹配实现结合,例如己糖激酶与葡萄糖的结合过程即伴随酶结构的适应性调整。
锁钥学说是一个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广泛应用的模型,用于解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酶与底物、受体与配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以下是该名词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 锁钥学说认为,生物体内的大分子(如酶或受体)具有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结构就像一把“锁”,而与之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如底物或配体)则像是一把能够打...
例如,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依赖构象变化(诱导契合),而溶菌酶对细菌细胞壁的分解更符合静态匹配(锁钥机制)。 2. 适用范围差异 锁钥学说适用于底物特异性极高的场景(如抗原-抗体结合),而诱导契合学说更贴合多数酶的实际情况。研究显示,超过70%的酶存在底物诱导的构象变化,如蛋白...
解析 1894年由Fisher提出,解释酶与底物的关系。该学说认为酶的活性部位与底物的结构存在互补性,就像一把钥匙配一把锁一样,酶为锁,底物为钥匙。 该学说解释了酶的专一性问题,以及酶变性后由于活性部位的破坏导致的酶的失活。 该学说的不足:①认为酶的活性部位是一成不变的;②不能解释可逆反应。
1894年,科学家提出了“锁钥”学说,认为酶具有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结构。1958年,又有科学家提出“诱导契合”学说,认为在与底物结合之前,酶的空间结构不完全与底物互补,在底物的作用下,可诱导酶出现与底物相结合的互补空间结构,继而完成酶促反应。为验证上述两种学说,科研人员利用枯草杆菌蛋白酶(S酶)进行研究。该酶可...
Mayret等人(1953)甚至强调,“外生殖器是判定物种的最终标准”。在已研究的类群中,如直翅目、半翅目(狭义)、蚤目以及部分双翅目,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锁钥学说。例如,长蝽科的一些昆虫,其阳茎末端的生殖孔丝在交配时能穿过雌性的阴道到达受精囊。东亚飞蝗的内阳茎也能在交配时延伸至雌虫受精囊...
为了解释这种相互作用,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锁钥学说和诱导契合学说。这两种学说在描述酶与底物结合的方式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一、锁钥学说 基本概念:锁钥学说是一种早期的理论模型,它认为酶的结构(即“锁”)与其对应的底物结构(即“钥”)之间存在着精确的互补关系。只有当底物的形状、...
Mayr et al.(1953)甚至强调,“外生殖器是物种认定的最终裁决”。从已研究的类群来看,如直翅目、半翅目、蚤目以及部分双翅目的昆虫,其外生殖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锁钥学说。例如,长蝽科的某些昆虫,雄性阳茎端的生殖孔丝在交配时能深入雌虫的受精囊;东亚飞蝗的内阳茎也能延伸至雌虫受精囊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