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广南县出土的铜鼓文物,年代最早的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沙果鼓,距今已有两千...
此外,胸、腰、足等部位也装饰有与鼓面相似的晕圈,上面刻有精致的几何图案和富有写实性的装饰图案,使得铜鼓整体更显华丽与庄重。铜鼓舞的艺术表现与文化价值 铜鼓舞在东兰县大同、三石等乡间广为流传,其舞蹈主题围绕喜庆丰收展开,动作设计精炼且富有韵律感。在铜鼓与皮鼓的雄浑伴奏下,舞者们展现出古朴粗犷的舞姿...
铜鼓舞始于文山壮族、彝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当地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动作古朴、舞蹈语汇丰富。表演时,一人敲铜鼓,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舞蹈内容主要体现栽秧、收割、织布等劳动场面,也有迎宾、敬酒等。用...
铜鼓舞是文山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富宁、麻栗坡两县设有彝族铜鼓舞传承点,壮族铜鼓舞传承点则在广南县。2006年5月,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申报的铜鼓舞(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广南,这片壮美而神秘的沃土...
铜鼓舞(南丹勤泽格拉),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白裤瑶的传统舞蹈。 “勤泽格拉”是白裤瑶语的译音,意为“打老猴”,因以铜鼓伴奏又通称“铜鼓舞”。每面铜鼓需两人配合,一人一手持鼓槌,舞姿主要模仿自然界中猴子摸、爬、攀、蹲、抛等生活姿态。 2014年,由南丹县申报,”南丹勤泽格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铜鼓舞的基本介绍 铜鼓舞是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
CNTV作品类型: 官方现场简介补充: 缪青 中央民族乐团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李萌教授。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普及民族器乐知识、推出民族器乐新人新作、促进民族音乐的繁荣和发展,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中国中央电视台于2012年7月在北京举行"2012CCT
铜鼓舞是我国壮族、彝族、瑶族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它来源于文山壮、彝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活动。铜鼓舞表演时,鼓手有节奏地击鼓,通过鼓点节奏的变化引起舞蹈队形和动作的变化。铜鼓舞中的集体舞有多种队形,男女青年可以围成圆圈,也可以排列成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
流行在广西瑶族地区的铜鼓舞,表演时将一面大皮鼓挂放在架上,由一人双手各持鼓槌,从头上、脚下或翻身做各种击鼓动作,另有两人在旁边击打不同音调的铜鼓,其他数名伴舞者手持瑶带、藤圈、草帽,绕鼓而舞。另有一种舞法是将数面铜鼓悬于木架上,数名鼓手敲击铜鼓。
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起舞,内容主要体现栽秧、收割、织布等劳动场面,也有迎宾、敬酒等舞。用纯朴的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把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表现出来。铜鼓舞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整理 缪欢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