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影评(一):战争中的知识分子 对奥斯卡还是有期待。很久之前看的,情节已经记不大清,只是记得很认真的听导演讲这个残酷的故事。还有总是记得Adrien Brody苍白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他后来做的手表广告。 《钢琴家》影评(二):时代与生活 电影必有时代背景。 但是把时代背景作为主题,却不是纪实的...
《钢琴家》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位犹太钢琴家皮尔曼在二战期间的生存经历。从战争初期到战争结束,皮尔曼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生死挣扎,从华丽的音乐厅到破败的犹太区,从豪华的公寓到废弃的房屋,他的人生仿佛成为了一首悲凉的交响乐。在战争的阴影下,他经历了家人被带走、自己挣扎求生的痛苦经历,但他...
他是路过或在办公室听到动静,才发现席皮尔曼的吗?显然不是。钢琴家即使饿得发疯,也不会弄出要命的响动,除非有人跨进这幢破烂的建筑。军官知道那间房里尚有完好的钢琴,他来过,来干什么?应该是来弹琴!席皮尔曼弹琴时有个路边吉普的镜头,琴声清晰可闻,警卫(或司机)纹丝不动。长官进去,传出了琴声,如...
《钢琴家》首先是一部史实片,从这一部电影中观众可以了解二战过程在波兰的一个侧面反映。电影前面大半部分毫不客气地揭露了纳粹德国对波兰人民的屠杀罪恶。后半部分转而突出德国军官对钢琴家的救助行为的人性救赎的一面。我特别注意到的是片尾的字幕:“那位令人尊敬的德国军官名叫威廉·霍森菲尔德,1952年死于苏联设在...
钢琴家影评(一) 在以黑白之间的不同层次与明暗对比表现悲喜色调的晃动的影幕下,动荡与不安充斥着,人们疯狂地四处躲闪,而那个无形的恶魔般的大手早已覆盖掌控了一切,逃避已是最无助的稻草,绝望蔓延至城市最荒芜的角落。只有当你听到街边一家原本幽小而静谧的电台传出生命的委婉与涟漪交织在一起的《小调夜曲》的时候...
《钢琴家》首先是一部史实片,从这一部电影中观众可以了解二战过程在波兰的一个侧面反映。电影前面大半部分毫不客气地揭露了纳粹德国对波兰人民的屠杀罪恶。后半部分转而突出德国军官对钢琴家的救助行为的人性救赎的一面。我特别注意到的是片尾的字幕:“那位令人尊敬的德国军官名叫威廉;霍森菲尔德,1952年死于苏联设在...
“i am Pianist” 我是钢琴家,这是《钢琴家》中,主角席皮尔曼说过最坚定的一句。《钢琴家》曾在75届奥斯卡上连夺三大重量奖项,豆瓣电影TOP250榜单里,位列64位,34万人打出了9.1分。很多人说,它是一部史诗级的电影著作。我在一刷这部影片时,是疑惑的,不知道席皮尔曼这样屈辱地活着,是否有意义。二刷,...
再再然后,纳粹开始限制犹太人从事的工种——不允许干社会中的高档工作,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主人公又想:也行吧,反正现在家里生活很拮据,钢琴放在那个地方也没用,弹了还怕邻居去举报(犹太人现在被歧视么,谁都可以踩一脚),那就卖点钱补贴家用吧。于是就贱卖了。再再再然后,1940年,德军开始在华沙建立犹太人隔离区,...
这篇影评可能有剧透 本人对二战背景并不熟悉,仅从电影看到的内容出发,看到了些人性的光辉与弱点,导演试图表达的东西:席皮尔曼一家是住在华沙的有盛名犹太钢琴家,父亲是一位职业小提琴手,母亲是全职太太。两个妹妹,一个弟弟。职业分别是银行职员,报社职员。整个家庭的人文气息浓厚,在战前的华沙应该属于上游阶层。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