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叉舞》的产生与发展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壶镇金竹《钢叉舞》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喜庆之日必不可少的舞蹈。目前壶镇金竹《钢叉舞》在省、市、县波有名气。特别是从1998年11月28日参加缙云县举办的首届仙都旅游文化节活动、参加黄帝祭典活动演出后,深受各界领导...
钢叉舞,俗称“响铃叉”,是流传于缙云的一种以钢叉为道具的古老民间表演艺术,分布于壶镇、前路、东方、胡源等乡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金竹村钢叉舞。丽水市缙云县左库小学传承和发扬百年非遗,积极推动钢叉舞进校园、进课程。钢叉舞社...
钢叉舞,又称"响铃叉"或"钢叉",是一种流传于浙江缙云的古老民间表演艺术。主要分布在雁岭乡、白竹乡、溶江乡、胡源乡、壶镇镇、东方镇、新川乡等地,尤其以雁岭乡金竹村的钢叉舞最为著名,其历史可追溯至四百多年前。雁岭乡金竹村位于缙云东北部,人口约为2600(2006年)。每年农历5月13日,村民...
钢叉舞表演主要动作包括“双手花”、“转腰”、“滚背”、“过腿”、“调车”、“开四门”、“上栲”、“下栲”、“飞叉”等。其中,“双手花”动作中舞者挥舞双叉,展现出灵活多变的舞姿;“转腰”动作要求舞者以腰为核心,做出旋转和翻转的高难度动作;“滚背”则需要舞者以背为轴,做出翻滚的...
走“缙”非遗 | 钢叉舞#8820看丽水# 钢叉俗称“响铃叉”,是流传于缙云的一种以钢叉为道具的古老民间表演艺术,起源于明隆庆年间,分布于壶镇、前路、东方、胡源等乡镇,其中金竹村最具代表性。人数多则上百人,少则几十人,以50人左右为宜:舞叉20人,幡旗20人,鼓乐队10人。动作有:“双手花”“单手花”“怀中...
没错,这就是我大常山的钢叉舞 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钢叉舞,据《常山县志》(第516页)载,起源于清道光年间(1820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当时,黄塘村荒无人烟,杂草丛生,是江西南丰黄荣等人最先来到黄塘村的山上搭棚开荒耕种,主要以种山玉米为主,随后就在此安家落户,繁衍...
没错,这就是我大常山的钢叉舞 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钢叉舞,据《常山县志》(第516页)载,起源于清道光年间(1820年),距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当时,黄塘村荒无人烟,杂草丛生,是江西南丰黄荣等人最先来到黄塘村的山上搭棚开荒耕种,主要以种山玉米为主,随后就在此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当时山上耕种的玉米经常遭到野兽...
钢叉舞表演由40人组成,其中20人为“幡旗”队,20人为舞钢叉的演员。他们身穿独特服饰,头扎巾、裸臂束腰(或赤膊)、扎裤脚、足穿软底鞋。表演时,随着锣鼓声,手持钢叉,边走边舞,动作包括转圈或交叉走动。钢叉靠在表演艺人的臂膀上,轻轻一抖,便乖巧地缠上手臂,自上而下连续滚动或转动,速度...
传统民间舞蹈《钢叉舞》走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