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佛学大词典 ‘利使’之对称。指十种根本烦恼中之贪、嗔、痴、慢、疑等五种烦恼。以其性迟钝,故称为五钝使,系迷于‘事’之惑,即指迷于现象界之烦恼;反之,迷于‘理’之惑,则称为利使,即迷于各种谛理之烦恼,如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烦恼,以其性猛利,故称为利使,因有...
### 五钝使与五利使的区别 在佛教中,“使”通常指的是烦恼或障碍,它们能驱使人造作恶业。其中,“五钝使”和“五利使”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烦恼,它们在性质、来源以及对修行者的影响上都有所不同。 ### 一、五钝使 **1. 定义**:五钝使,又称为根本烦恼或五大惑,包括贪(欲)、嗔(怒)、痴(愚痴或无明...
五利使与五钝使共同构成了佛教中的十种根本烦恼。五利使是五种快速而强烈的妄惑,它们驱使人的心神流转三界、无有出期;而五钝使则是五种相对迟钝的根本烦恼,它们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是众生流转生死的主要原因。通过修行和正念的培养,我们可以逐渐克服这些烦恼,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贪、嗔、痴、慢、疑”,合称为五钝使。 一、贪: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或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境界,产生执着贪爱的妄想心。 二、瞋:对于违背自己所贪爱执着的境界,产生恼怒、厌恶等心念。 三、痴:心念混混沌沌、无有智慧,例如:不明白三世因果、不知道人人本具佛性、不了解一切法皆...
根本烦恼就是十使。十使即五钝使和五利使。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这就是五种不正见。为什么叫钝呢?因为它于事情上无所明了而不能决定,来得非常缓...
这其实是在比喻五钝使中的“瞋”使。瞋,就是瞋恨,因为它有毒。所以,我们人谁有瞋恨心,就容易变成这种毒物。切记不要有瞋恨心,不要有太大的脾气!贪、瞋、痴、慢、疑,这五钝使把我们人都给支配得颠颠倒倒,自己想要觉悟,一点也不容易。被这五钝使好像给绑住了似的。所以这个宅子非常危险!我们要赶快想...
这两种鸟象征着五钝使中最恶劣、最强大的力量。它们在火灾中的表现,就像是五钝使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鸠槃荼等,这个名字出自《妙法莲华经》,象征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这种恐惧在火灾中达到了顶峰,让鬼神们无法自持,只能大声呼喊,寻求帮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内心的五钝使和五利使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是如此的...
钝使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十使中身、边、邪、取、戒之五惑曰五利使。贫、嗔、痴、慢、疑之五惑曰五钝使。使者烦恼之异名,迷于理之惑曰利使,迷于事之惑曰钝使。更多:https://www.bmcx.com/
五钝使,五钝使是佛语称呼,即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贪、嗔、痴、慢四种,是迷执于世间事物而起之惑,其性分迟钝,故谓之钝使。
在佛教中,“五利使”和“五钝使”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烦恼或障碍,它们都是众生修行道路上的阻碍。了解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佛教中的烦恼分类及其影响。 一、五利使(细微烦恼) 五利使,又称为“五微细随眠”,是指五种比较隐蔽且不易察觉的烦恼。这些烦恼通常深藏于内心,难以被直接观察到,但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