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华严宗大师智儼的弟子,有华严三祖之称的法藏(公元643~712),著有《华严金师子章》一书,其中“论五教”一节,将佛教按教义判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和圆教五种(见方立天《华严金师子章校释》,中华书局,1983年,第29—30页),成为佛教史上有名的“判教”学说,被一些学者奉为圭臬。因法藏字贤...
陈寅恪先生对儒释道三家的“判教”,思想文化史的具有核心意义的题旨,但其意义绝不限于历史的思想文化现象本身,对今而后我中华未来的文化建构和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的教示意义。所以当他展望未来时,这样归结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
C项正确,宗密《圆觉经略疏钞》卷四曰:“古来诸德皆判:儒宗五常,道宗自然,释宗因缘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一句名言,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核心思想;“因缘”是佛学术语。因缘,为“因”与“缘...
作者 龚晓康 摘要 王阳明早年出入于佛道,后期归宗于儒学,其学术立场经历数变.关于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历程,学者们概括不一,湛若水认为其归本于儒学之前有五个阶段:"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①...
关于儒释道三教异同,古人多有争论。对此,唐代僧人宗密曾在《圆觉经略疏钞》中说:“古来诸德皆判:儒宗( ),道宗( ),释宗( )。”依次填入括号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齐物;中庸;正名 B.四谛;五行;三纲 C.五常;自然;因缘 D.兼爱;良知;涅槃相关知识点: ...
第二步,根据《宗密法师圆觉经疏卷上之二》中:“七宗趣通别者,当部所崇曰宗,宗之所归曰趣。通、别即二。初通者,统论佛教因缘为宗。谓古来诸德,皆判儒宗五常、道宗自然、释宗因缘。”另外,“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
[宋代]释道潜 煌煌世胄余,夫子非碌碌。 由腹有诗书,所以能拔俗。 得官本河朔,瓜期未云促。 扁舟下东南,逸兴追鸿鹄。 遇胜即徜徉,风餐兼露宿。 嗟余偶倾盖,一笑外羁束。 杖策每过从,相携访山谷。 春风披鲜荣,绣错出林麓。 松门有时尽,幽兴无断续。
关于儒释道三教异同,古人多有争论。对此,唐代僧人宗密曾在《圆觉经略疏钞》中说:“古来诸德皆判:儒宗___,道宗___,释宗___。”依次填入
关于儒释道三教异同,古人多有争论。对此,唐代僧人宗密曾在《圆觉经略疏钞》中说:“古来诸德皆判:儒宗___,道宗___,释宗___。”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齐物;中庸;正名 B . 四谛;五行;三纲 C . 五常;自然;因缘 D . 兼爱;良知;涅槃...
关于儒释道三教异同,古人多有争论。对此,唐代僧人宗密曾在《圆觉经略疏钞》中说:“古来诸德皆判:儒宗__,道宗__,释宗__。”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