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在陶瓷艺术中的地位与影响 釉里红瓷器在中国陶瓷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陶瓷工艺的重要发明之一,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釉里红的出现不仅为中国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和魅力,也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发展和创新。在历史上,釉里红瓷器曾受到皇室和贵族的青睐,成为他们收藏...
定义:釉里红是指在瓷胎上以氧化铜绘制花纹后,施一层无色透明釉,再以高温烧成,使花纹呈现红色的瓷器装饰技法。 起源:釉里红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有说法认为它起源于宋代钩窑的紫红斑釉,而元代景德镇窑则创烧了真正的釉里红瓷器,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以后更有发展。 二、制作工艺 着色剂:釉里红以铜的氧化...
「名词解释」釉里红 (1)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钩窑的紫红斑釉。(2)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纹饰的瓷器。(3)以元代的釉里红制作工艺为基础,明宣德和清康熙、雍正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历史上颇负盛名。...
釉里红具有丰富的色调和浓厚的红色,因其色调鲜艳明快,富有华丽的视觉效果,被广泛用于宫廷和寺庙的供奉器及贵族藏品中。 釉里红的制作过程一般分为胎体制作、施釉、烧制三个步骤。胎体制作是指制作陶瓷器的瓷胎,通过将陶土分层叠压制成瓷胎,并进行成型、干燥和装饰等工序。施釉是将特殊的含铁料料混合到釉料中,然后...
[名词解释] 釉里红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瓷器釉下彩装饰手法之一,创烧于元代。是将含有金属铜元素为着色剂的彩料按所需图案纹样绘在瓷器胎坯的表面,再罩以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入窑在1350℃以上的高温还原焰气氛中一次烧成。主要使用釉里红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即釉里红瓷,也常简称为釉里红。
因在釉里红彩上再施以透明釉,故称。创烧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和元代。 《景德镇陶录》说:“处州龙泉县亦自制红器,谓之粉红,又谓之抹红,亦曰抹釉。”《浮梁县志》说:“县产瓷器,品甚繁,其色皆青,有粉红、炒米黄、浅白、象牙白等,惟粉红为最。” 瓷釉外面涂抹以铜红料的低温色釉。元代景德镇已经出现。
04釉里红(名词解释)釉里红(名词解释)也称白地釉里红、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钧窑的紫红斑釉。以铜红料在素胎上绘画纹饰,上透明釉后一次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是元代在瓷器上的另一创造。元代釉里红色泽纯正鲜明,釉色凝重华丽,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因红色花纹在釉下,故称釉里红。在我国传统习惯上,常以...
“釉里红”专指高温铜红釉瓷器,因此与单纯的红釉瓷器相比,在烧成难度上要大为提高。根据元代王振鹏的《双溪醉隐集》、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清代吴瀛的《饮流斋说瓷》等典籍的著录,传世和出土的元代景德镇窑釉里红瓷器并不多见。经过鉴定发现,目前所知仅有的三件传世釉里红器,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
釉里红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一,历史可以追溯到早在公元前2800年,是在汉代最流行的一种工艺美术。釉里红常被称为“火法烧制”,采用特殊的技术,以烧造红土粘体来烧制的技术。釉里红的特点是色彩艳丽、边缘浓淡有致、形象脱俗,具有工艺美学价值,是展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一、材料: ...
釉里红 名词解释 2022-10-20 10:35:3300:57 111 所属专辑:中国工艺美术史 田自秉(重点) 喜欢下载分享 声音简介釉里红,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钧窑的紫红斑釉。他用氧化剂在瓷杯上着色,然后上透明釉,又用1300℃的还原焰烧成。纹饰在釉下呈现红色,柔和美观。它可以单独装饰,也可以与青花色料结合使用,形成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