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粤北采茶戏),广东省韶关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粤北采茶戏是流传于粤北民间的地方民间小戏剧种,其源于明清以前流行于闽、赣的“采茶山歌、小调”。在传承的过程中,其不断吸收赣、湘南地区的民间花灯、花鼓的歌舞表演形式,逐渐成为粤北地区独特的地方戏种,流布于粤东、赣南、湘南、桂东等...
采茶戏 [ cǎi chá x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cǎi chá xì ] 戏曲剧种的一类。由民间歌舞采茶灯发展而来的戏曲的统称。采茶灯于“灯节”或收茶季节演唱以采茶为内容的节目,后发展为对子戏或三小戏,有些已发展为能演大型剧目的剧种。现流行各地的有江西采茶戏、黄梅采茶戏、粤北采茶戏等。
采茶戏,是为流行于江南地区和岭南一些省区的一种传统戏曲类别,产生年代大多是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种类繁多,各地特色鲜明。2006年5月20日,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采茶戏,简称“采茶”,是中国南方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戏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当时广义的“采茶”文化已经广泛存在于江南和闽南地区的茶园中。 历史渊源编辑本段 采茶戏 茶戏是中国南方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戏曲,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和清朝时期。当时,南方地区的茶园中广泛存在着“采茶”文化,人们在采摘、制作...
高安采茶戏原名“高安丝弦戏”,是在早期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傩舞等民间艺术基础上,吸收了明清时期高安本地的瑞河戏、锣鼓戏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作为江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高安采茶戏具有语言通俗生动、行腔淳婉清越、气韵刚柔交错、表演质朴优雅的艺术特色。 2011年5月23日,采茶戏(高安...
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江西省吉安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21年5月24日,采茶戏(吉安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号是Ⅳ-65。历史渊源 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它的雏形是三角班,即由小生、小旦、小丑三个角色组成的班底。其...
南昌采茶戏最早称为“采茶歌”,于明朝中后期崇祯十五年(1642)形成于南昌县滨湖地区,它是南昌采茶戏的雏形。清末翟金生曾写过《豫章景物竹枝词》40首,其中有首记载了南昌采茶戏:“二月街头唱采茶,村童扮作髻双丫。土音方语无腔调,笑煞吴姬与楚娃。”南昌采茶戏从最初的采茶歌发展为采茶戏,有几个阶段:明末...
武宁采茶戏最早起源于茶歌。武宁县地处赣北幕阜山区,盛产茶叶,人们在种茶、锄茶、摘茶、制茶、卖茶等劳动中都唱茶歌,如东林乡流传久远的一首茶歌“南山顶上一株茶,阳鸟未啼先发芽;今年姊妹双双采,明年姊妹适谁家”,表现了采茶姑娘追求爱情的大胆表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宁打鼓歌至今还保留有一番...
赣南采茶戏源自于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与赣南地区的茶文化和茶园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在古代,由于赣南山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闷热潮湿,而茶叶具有解暑、提神等功效,因此客家先民在此定居后,便因地制宜,以茶为生。茶农们在劳动中编唱了以种茶、采茶为主要内容的歌曲,即原始的采茶歌。最开始采茶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