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代复设都水使者,机构为都水台,隋、唐以后改称为都水监,主管官称使者,下至金元,使者改称为监,副手为少监。派驻地方或河道的分支机构,宋代称外监或外都水丞,金代或称分治监,元代又称行都水监。内外都有不少专职官吏以及技术人员 ...
都水监:使者二人,正五品上。(本《周官》川衡之职。汉太常、大司农、少府、内史、主爵中尉其属官各有都水长、丞。武帝置水衡都尉,掌上林苑,有五丞,其属官有上林、均输、御羞、禁圃、辑濯、锺官、辩铜令·丞;又衡官、水司空、都水、农仓,又甘泉上林·都水七官长·丞皆属焉。至成帝,以都水官多,...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隋唐时期,朝廷为管理全国的水运事务,在洛阳设立了专门的中央机构——都水监。据《唐六典》等记载,隋炀帝对都水监极为重视,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他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与都水监合称五监。其中,都水监掌管全国各地的川泽、...
都水监所职掌权限,主要在于负责以黄河为重点的全国各大小河流的防洪、防讯以及河流所涉及到的河堤修筑等水利工程。都水监设置后,北宋政府将街道司并入都水监的系统内。除却在设立都水监时,所赋予的预防治理水灾和管理全国水利设施的职能之外,北宋政府又增加了都水监对于都城幵封城市管理的职能,即对于街道清洁、...
都水监就是金代水利的管理方式,但这并不是金代开创出来的水利管理制度,而是沿袭完善而来。金代的都水监制度之所以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第一点金代的水利管理是在前朝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而来的,并非金代开创而来。这一点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常态,任何一项制度能够达到完善都是在不断地试错和改善的过程中得来的。第...
都水监——九寺五监中掌管漕运河渠,按理最为富庶。 实际上却天天在和工部、户部扯嘴皮,一监官员都是河泥的腥味,在朝堂上时常因此受到鄙视。 可是有一天,大家发现,都水监的官员变了,浑身上下都是一股没有闻过的香味。 被香味勾起馋虫的大理寺卿,只觉得自己昨晚审犯人审到头昏眼花,都水监的人怎么可能感受到...
历史官职> 都水监 ①官署名。隋文帝仁寿元年(601)由都水台改名,长官为监。炀帝时长官先后称使者、监、令,次官先后称少监、少令,领舟楫、河渠署及诸津尉,为国家水利工程、水路运输管理机关,政令仰承工部水部司。唐高祖武德八年(625) 改名都水台,旋降为署,隶将作监。太宗贞观(627—649)中复名监,置使者为...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隋唐时期,朝廷为管理全国的水运事务,在洛阳设立了专门的中央机构——都水监。当时,都水监就设在临近新潭的立德坊。据《元河南志》记载:“立德坊,在宣仁门外街南,唐有王本立宅,后为都水监、吏部选院。”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孟郊担任水陆转运从事,曾在立德坊居住多年,并留下了著名的《...
都水监就是金代的水利管理方式,但这不是金代创立的水利管理制度,而是在前朝的基础上改革和完善而来的。对金代都水监的发展历程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对整个封建历史时期水利管理的探究,此外对都水监的研究也有利于我们了解水利管理的具体职责内容。一、历史上的都水监发展呈现出不断完善的过程。水利体系在我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