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郭公”是一个汉语成语,具体含义及出处如下: 含义 “夏五郭公”用来比喻文字脱漏。这一成语源于对《春秋》一书的记载内容的理解。《春秋》一书中,“夏五”后原本应有“月”字却缺失了,“郭公”下则未记事,因而被用来形容文字记录的不完整或脱漏现象。 出处 “夏五郭公”出自《春秋》。《春秋·桓公十四...
夏五郭公 夏五郭公,汉语成语,拼音是xià wǔ guō gōng,意思比喻文字脱漏。出自《春秋》。成员出处 《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文字脱漏 ...
因此,“夏五郭公”这一表述逐渐成为了一个象征,用来形容文字内容中的残缺或缺失。这种表述不仅限于对《春秋》这部历史文献的理解,也延伸到了更广泛的文化领域,成为一种用来描述文字或信息不完整状态的比喻。这种表述方式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主要是因为它简洁而深刻地反映了文字记录中的不完整性问题,提...
夏五郭公成语读音xià wǔ guō gōng 常用程度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文字脱漏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繁体字形夏五郭公 英文翻译Xia wuguogong成语意思解释 《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
夏五郭公是指《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作宾语、定语;指文字脱漏。【出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夏xià,一年的第...
夏五郭公 “夏五”及“郭公”均为《春秋》经文脱漏之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 杜预 注:“不书月,闕文。”又《庄公二十四年》:“ 郭公 。” 杜预 注:“无传,盖经闕误也。”后因以“夏五郭公”比喻文字有残缺。 相关汉字: 夏 五 郭 公 查词 相关词语: 五花肉 五鬼闹判 五指山...
夏五郭公 xià wǔ guō gōng 词语xià wǔ guō gōng 注音ㄒ一ㄚˋㄨˇㄍㄨㄛㄍㄨㄥ 词性成语 引证解释 “夏五”及“郭公”均为《春秋》经文脱漏之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夏五。” 杜预 注:“不书月,闕文。”又《庄公二十四年》:“ 郭公 。” 杜预 注:“无传,盖经闕误也。”后因以“夏...
郭公夏五是什么意思词义解释来源:辞典修订版 1:郭公指春秋庄公二十四年经文的脱漏之处。参见「郭公」条。夏五指春秋桓公十四年经文的脱漏之处。参见「夏五」条。郭公夏五比喻缺漏的文字。也作「夏五郭公」。相关成语 公子小白 公比 五专 庙公 行三坐五 雷公根 郭强生 钱公辅 五彩石竹 华夏技术学院 英国公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