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觐文编写《中国音乐史》的手稿 音韵学与音乐关系相当重要,因而郑觐文在此书的“作文字”“音韵学之渊源、音韵学之原理、四呼、十九韵、阴阳四声之协律、四声二十八调表、三合法”等诸多段落里,对与音乐有关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介绍与探讨。 郑觐文对...
同月,郑觐文拟筹备组建国乐专科学校,以期培养国乐专门人材。 8月,率领大同乐会全体携带乐器前往文庙大成殿,参加上海各界举行的孔子诞辰纪念,演奏《中和韶乐》。 9月,拟编辑出版内容包括乐理、乐器、乐歌、乐舞方面的杂志。 10月,为切磋交流技艺,率全体会员往苏州乐群社开第一次旅行演奏会。 193...
正确答案:(1)郑觐文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2)他最初当过小学音乐教师,后又应聘任上海私立仓圣明智大学古乐教师,授古典音乐;(3)大同乐会成立后,他担任乐务主任,并探索、改进古乐器的制造方法;(4)郑觐文致力于挖掘整理编辑古典乐曲,沟通中西乐理,又致力于中国音乐史的写作,其著作为《中...
郑觐文及其主持的大同乐会,致力于传统音乐发展与传承,但他们并未拘泥于传统音乐,而是客观认识国乐的不足,开放性地吸收借鉴西方音乐元素加以改良,并将改良后的国乐呈示给世界友人,彰显文化自信。
郑觐文,字光裕,1872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早年父母双亡,由保姆抚养长大。他自幼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擅长江南丝竹,后师从琵琶和古琴,技艺显著提升。在古琴大师唐敬洵的精心指导下,他的琴艺精湛,注重韵味,演奏的《秋鸿》、《平沙落雁》等名曲,古朴典雅且深具力量,令人感动。作为音乐界的...
郑觐文(1872年—1935年),字光裕,江苏省江阴县人,自幼父母双亡,由老保姆抚养成人。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技艺大有进步。在古琴名家唐敬洵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琴艺高超,讲究韵味。他弹奏的《秋鸿》、《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朴典雅,苍劲有力,技...
郑觐文,这位清代副贡生,对古文和音乐有着深厚造诣。他致力于古乐器的研究和改革,曾在江阴文庙与浏阳古乐专家合作,发现祭孔古乐器的音律问题后,聘请缪金盛开始制作改良乐器,探索古乐器制造技术。他不仅编纂古典乐曲,如《国民大乐》的五个乐章,还撰写《中国音乐史》,详述了从远古雅乐至明清音乐的发展...
郑觐文(1872—1932),江阴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和古琴演奏家。1918年在上海创办“大同乐会”,提倡发掘中国民族古乐,跻身世界乐林。1925年他和学生柳尧章根据琵琶曲《浔阳夜月》创作改编的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明珠。
🎭 郑觐文(1872-1935年),字光裕,江苏省江阴县人,幼年爱好音乐,擅长江南丝竹,后从师学习琵琶、古琴,技艺大有进步。在古琴名家唐敬洵先生的精心培育下,琴艺高超,讲究韵味。他弹奏的《秋鸿》、《平沙落雁》、《水仙操》、《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等名曲,古朴典雅,苍劲有力,技艺精湛,感人至深。
郑觐文古文根底厚,曾考取前清的副贡生(可以入国子监深造),郑觐文一头埋进古乐器的保管、研究、探索和试制工作中。郑觐文在江阴文庙曾协助浏阳古乐专家制造祭孔古乐器,郑觐文发现这些乐器的音律不协调、不统一,遂萌发探索改革制造古乐器的愿望,后来郑觐文聘请乐工缪金盛开始试制乐器,并探索、改进古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