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教子清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虽然是老年得子,可他从来不溺爱自己的儿子。郑板桥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便让他去请教厨师。儿子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等到满心欢喜地端上来时,父亲却已断了气。儿子跪在父...
题目郑板桥教子清代杰出的书画家、诗文作家郑板桥,虽然是老年得子,可他从来不溺爱自己的儿子。郑板桥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敢违背,勉强答应,但他不会做。郑板桥让他去请教厨师。儿子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馒头做成,等到满心欢喜地端上来时,父亲却已断了气,儿子跪在父...
郑板桥教子文言文及翻译 昔郑板桥,字克柔,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其人性格刚直,才情横溢,尤擅画竹,世人称其为“板桥竹”。板桥先生有子三人,长子郑承恩,次子郑承宪,幼子郑承恩。板桥先生教子有方,此篇述其教子之事。原文:板桥先生教子,必先修身齐家。一日,家塾课罢,先生谓长子承恩曰:“...
郑板桥膝下有一独子,名叫郑墨。郑板桥深知,身为官宦之家,若不严加管教,孩子很容易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因此,他从不溺爱儿子,而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子树立了一个正直、勤勉的榜样。有一年,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知县。当时,潍县遭遇了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困苦。郑板桥心急如焚,他亲自下乡察看...
郑板桥(1693-1766)是闻名后世的大书画家,他不仅是清正廉洁的县令,更是齐家有方、善于教子的好父亲。其实,郑板桥一生子嗣艰难,结发夫人徐氏为他生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不幸的是,儿子年幼夭折。直到52岁,妾饶氏才生下一子郑麟。老来得子,郑板桥自然对儿子宠爱有加。不过郑板桥虽爱子,却不溺爱、不...
郑板桥教子郑板桥(1693-1765)是清朝“扬州八怪”之一。他在山东潍县当县官时,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的郑墨弟弟家。小宝6岁上学时,为了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他的弟弟郑墨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他的“道”是什么呢?他说...
郑板桥(郑燮)是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主张教子以自立为核心,强调实践与道德,名言体现其教育思想。 郑板桥(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擅画竹、兰、石,书法独创“六分半书”。其教子思想主张父母不宜过度庇护子女,提倡“自立”与“勤俭”,注重道德培养而非物质遗产。他曾在《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
郑板桥写过:“难得糊涂”,其实他很清醒:万贯家财留给后代能全部败光,甚至会招来是非,但一个家庭良好的家风家教是潜在的无价之宝,它能影响和教育后辈,传承家风,保持勤劳、善良的本色,懂得做人的道理,掌握生活的技能,孩子的人生就会更加充实。郑板桥教子的故事虽简短,但包含的道理是深刻的。家长可以把这个...
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书画俱佳,人称“三绝”。他康熙年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政绩显著,深受人民爱戴。后因为民请命得罪上司,辞官回乡。客居...
下面就是郑板桥教子的故事。 郑板桥的儿子叫郑燮,从小天资聪明,聪明伶俐,但是非常顽皮淘气。他爱玩,不喜欢学习,也不听从家教。这让郑板桥非常苦恼,他非常希望儿子能够读书有所成就。 有一次,郑板桥给儿子郑燮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叫巴依的小孩,他家境贫穷,但是非常努力学习。他每天都早早起床,读书写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