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619-621)隋末政权,王世充建立。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简介 郑国在王世充即位后,当了一阵好皇帝,遂即占领豫州。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王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郑州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
所以说综合来看,郑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这种左右逢源的小国状态,归根到底还是国力的问题,整个郑世家中郑国最早一条损失土地的记录已经是智伯伐郑,智伯的军队一口气拿下了九个城邑,而后又是韩武子攻杀郑幽公,最后就是上文所述的长达33年的雍丘、负黍、阳翟、阳城、新郑争夺战。一言以蔽之,郑国这个国家就没真正强大起...
其子姬骀即位,是为郑繻公,郑繻公在位期间,韩武子对郑国的侵犯愈演愈烈,繻公被迫迁都至京城,同时采取避强击弱、远交近攻战略,出兵联齐伐卫,夺取了卫国毋丘(今山东曹县境内),韩国负黍(在今登封境内),前400年,郑国又倾全力攻袭韩国都城阳翟 (今禹州市),使郑国又显复兴景象,然而此时,楚国却伐郑,使得...
然而,被誉为“天下第一渠”的郑国渠,最开始只是一个阴谋,背后藏着史上最失败的间谍行动。亲身上演战国版《谍影重重》的,便是郑国渠的主持修建者——郑国,这位来自战国七雄之一韩国(今郑州新郑一带)的水工。郑国雕像,图源网络,下同 扛救国重任,施疲秦之计 战国末年,七雄争霸,持续了数百年的诸侯混战愈...
郑国,字子徒,孔子弟子,且是七十二贤人之一,本名郑邦,汉代学者避汉高祖刘邦讳改为郑国,《孔子家语》作薛邦。据传是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始世祖,郑玄为下十五世。简介 生平 据汶上郑氏族谱记载:先贤郑子(前516年-前449年),阙里人是也,讳国字子徒,为孔子弟子七十二大贤之一。其先出自郑文公少子蕹,鲁厘...
郑国简介 郑国(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韩国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人,水利专家,韩国水工。秦王政元年(前246),受命入秦游说,建议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企图疲劳秦人,勿使伐韩。秦王采纳其议,命他主持开凿工程。工程进程中被秦察觉此意图欲杀之,他说渠凿成亦秦利,因得继续施工,终于完成。是渠从仲山(...
当时处于中原的诸侯也不少,但郑国这个地理位置确实更加优惠。郑国原本位于关中地区,《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很多人以为是郑州一带发生了日食,实际上发生在关中。到了西周末期,郑国君臣见周幽王昏庸无能,戎狄对关中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决定东迁,所谓“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
其中,郑国源于周朝王族,“商人”自然是商朝后代,“郑商皆出于周”中的“周”应指周原地区的“周地”或宗周,而不是周朝,比如周公旦的采邑在“周地”,故而武王弟弟姬旦被称为“周公旦”。问题在于:左传认为郑国出自“周地”,显然是在陕西宝鸡周原一带,而后世史书认为郑国出自如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两者无疑...
战国末年,山东六国中的韩国最弱小,又距离秦国最近,韩王安企图削弱秦国,于是命本国水工郑国担任间人、游说咸阳朝廷,在泾水和洛水之间开凿一条灌溉沟渠。名义上是为秦国农业着想,实际是打算以此拖垮秦国,使之无力东出,进而保全自身。对于这一间谍计划,后世普遍认为即便能成功,效果也极为有限,南宋学者林之奇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