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晋涵在史学思想上有很多进步之处,生活在乾嘉考据学盛行时代的他却对史学理论很有研究。他主张史书应该详细记载朝章大政,在内容上要发掘历史演变的原因和规律,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要客观公允,反对猎奇和记载荒诞迷信的内容。
邵晋涵还曾参加过《续通鉴》的删校工作。乾隆五十年(1792),湖广总督毕沅花二十年之力,属门客编纂的《续宋元通典》(即《续通鉴》)告成,其书稿“大率就徐氏本(即徐乾学《通鉴后编》)稍为损益,无大殊异”[43],因此毕沅颇不称意,特请邵晋涵为之删校审定,结果使《续通鉴》面貌“大改观”。当时毕沅尚在军营,接...
邵晋涵辨彰名物,尤重目验,即以自身经历或野外实地观察来验核。如《尔雅·释山》“霍山为南岳”条,邵晋涵为证明霍山、衡山别为二山,云: “况夫霍之为义,由于大山宫小山也。今天柱山中峰小,而四周有大山以宫绕之; 衡州之衡山,则中峰独高,而前后左右诸山皆在其下,揆诸《雅》训,则天柱可名之曰霍,衡山不得...
历史知识> 邵晋涵 清浙江余姚人,字与桐、二云,号南江。邵廷采之从孙。乾隆进士。后充四库馆纂修官,史部之书,多由其最后校定,提要亦多出其手。授翰林院编修,仍纂校《四库全书》,兼辑《续三通》。晚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文渊阁直阁事。历充《万寿盛典》、《八旗通志》、国史馆、《三通》馆纂修官,并任国...
邵晋涵—搜狗百科 邵晋涵[清](1743——1796),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浙江 余姚人,是清代著名史学家、经学家。生于清高宗乾隆 8 年,卒于仁 宗嘉庆元年,年 54 岁。 邵晋涵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无论严寒酷署,或外出旅行,从无 片刻缀书不读。28 岁即乾隆 36 年(公元 1771 年)中进士,历任翰林 院侍读,...
历史民族史> 邵晋涵 1743—1796 清代学者,历史编纂学家。浙江余姚人,字与桐、二云,号南江。乾隆进士。深通训诂,尤长于史学。历充国史馆、四库馆、三通馆纂修官,国史馆提调、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文渊阁直阁事等官,参与及负责史部诸书的编纂。前后任职史馆十余年,《八旗通志》、《清通典》、《清通志》、《清朝...
[清代] 邵晋涵 韵脚:"庚"韵 病起登高去,秋深万象清。 雨馀千木瘦,潮落半江晴。 平野浮霜气,空山落雁声。 缅怀同调者,何限碧云情。 打开APP阅读全部内容 作者简介 邵晋涵,清代,- 邵晋涵,字与桐,又字二云,号南江,余姚人。乾隆辛卯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侍讲学士。有《南江诗稿》。
邵晋涵,生于清高宗乾隆八年,卒于仁宗嘉庆元年,年五十四岁。乾隆三十六年(公元一七七一年)进士。会开四库馆,诏徵入馆纂修,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累官至侍读学士。晋涵清赢善读书,四部七录,靡不研究。尤长于史,著《南都事略》,未竟而卒。于经精《三传》及《尔雅》,著《尔雅正义》二十卷,及《孟子述义》...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清代史学家邵晋涵的一首佳作——《万柳堂 其二》。这首诗以万柳堂为背景,透露出诗人对往昔的深深怀念。《万柳堂 其二》是清代诗人邵晋涵的一首代表作,以万柳堂为题材,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与感慨。首句“似闻春露濯灵姿”,便让人感受到万柳堂昔日的生机与活力。而“花气扑筵香是...
邵晋涵 邵晋涵(1743-1796) 清朝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字与桐、二云,号南江。高宗乾隆时进士。后充四库馆纂修官,史部之书多由其最后校定,提要亦多出其手。授翰林院编修,仍纂校《四库全书》兼辑《续三通》。晚年擢翰林院侍讲学士,兼文渊阁直阁事历充《万寿盛典》、《八旗通志》、国史馆《三通》》馆纂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