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避讳制度造成的麻烦不胜枚举:例如,广东梅州,原名敬州,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封祖父赵敬为宋翼祖,敬州的“敬”犯讳,只得改名梅州。再如,北宋名相王安石,在科举考试中本来成绩名列第一,但因应试赋中有“孺子其朋”一句,惹得宋仁宗不悦,与第四名杨寘互换,最终与状元失之交臂。而在避讳...
李贺若是考中进士,就触犯了父亲的嫌名,虽然这一条不算是犯罪,但也是万万不能触及的。他的进士之路因此而中断,由此可见,唐朝时期的避讳制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执行得相当严格。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此时正在河南担任县令的韩愈替李贺打抱不平,还专门写下了一篇《讳辩》。他认为,避讳制度过于严格并没有什么好处...
避讳制度最早是与礼仪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其最早要追溯到在西周年间,因为在整个周朝时期都实行礼法统治。简单的来说是需要察言观色,并且不能够冒犯其他人的一项制度,而这里的冒犯就是指跟其他人用一些相近的文字或者是相同音节的文字。当然这里的其他人并不是说哪一个人都是可以受到如此优惠待遇的,其实大部分都是...
避讳制度的对象,多是封建皇上、君主、名人或上级高官以及家里的尊长。为封建统治加强自身统治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但是,避讳制度的确立,被一些别有用心者加以利用,成为其限制民众言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发展。03关于避讳制度的思考 避讳制度的建立,就像是给封建社会...
首先,避讳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在这个制度下,人们必须为尊者、亲者、贤者避讳,即避开对社会地位更高的人物的名字。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还强调了尊卑有序的观念。这种等级制度不仅令人困惑,也为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权力通常集中在皇帝和王公之手,而普通人则...
对此现象,东汉著名的学者郑玄曾就此给出解释:“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逃避,二是指防止。其用意在于惩戒那些违反禁忌的人,并进一步巩固既有的等级制度。这反映出古代避讳制度的本质特征——对阶级差异、身份地位等进行显性或隐性的表达和显现,从而更好地维持社会稳定和稳定统治。然而,避讳制度的发展并非一帆...
我们当今所使用的马桶,实则也是由避讳制度所演变而来。“马桶”起初并不叫做马桶,作为溺器,最初被称为“虎子”。可这一称呼在当时可是犯了国讳大罪,由于当时为唐代,李渊的祖父名为“李虎”,于是全国上下均需避“虎”字的讳,从而将“虎”更改为“马”,以马代虎,“马桶”一词便由此得来。此外,还有一...
僵化而极端的避讳制度,葬送了一个文人的前途,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从李贺的故事中也能看出。古人对于避双亲之讳十分在意,他们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绝不能轻易说出或写下双亲的名字。遇到逃不开的字眼,他们通常会采用空格或者改字的方式来避讳。因为这件事,民间也有不少读书人闹出了笑话。有一个学子,他的...
从此时起,避讳制度正式开始成为服务政治的工具,并因此开始被统治阶级重视。汉代时,历任统治者多次加强皇权,同地方势力斗争,在这个过程中,皇族和外戚的名字也被纳入避讳的范围。不过二者也有所区别,皇族中通常只有比较重要的成员才会被列入此范围,外戚则只有掌权者才会被纳入这一范围。总体来说,避讳一直在发展,...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避讳的范围再次发生了改变,避讳制度变得更加严密。对于国讳,晋朝采用榜文的形式张贴昭告天下,这种榜文被称为“讳榜”,明文不得触犯。 除此之外,在魏晋时期,除去普遍范围内的国讳、家讳内容,家讳避讳甚至延续到了官职之上,当时有位官员被授官,因官职之名与其祖父名讳相犯而不就,可见此时家讳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