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役 [ bì yì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bì yì ] 1.逃避徭役。 2.爬行类动物之一种。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字词琢磨 鳏夫 得意 旖旎 耄耋 嬉戏 因为 贪婪 美丽 陌生 担心 褶皱 ...
避役拼音:bì yì 避役注音:ㄅㄧˋ ㄧˋ避役解释爬行动物。体长约25厘米。鳞呈颗粒状。会随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以保护自己,故也叫变色龙。舌长,能伸出口外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尾长能缠绕树枝。分布于非洲北部等地。 详细解释 谓逃避徭役。 《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自 黄初 以来,崇立太学二十...
在中国古代,有“避役”一词,指的是逃避徭役的行为。例如,《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记载,自黄初以来,太学设立已有二十多年,但成效甚微,原因在于博士选拔标准轻,学生为了避免徭役逃避入学,而高门子弟则认为与他们同列有失身份,因此没有真正学者。在《夷坚支志丁·赵三翁》中,赵三翁本是黄河...
避役,最早是指逃避徭役的行为。在古代,人们为了逃避沉重的劳役和赋税,会采取各种手段,其中一种便是避役。后来,避役这个词也用来指代一种体型长约25厘米的爬行类动物。这种动物的真皮内含有多种色素细胞,能够随时伸缩,使体色发生变化,以此来适应环境,躲避天敌。它的头部有一个钝三角形的突起,有助...
关于避役这个名字的理解,役是指需要出劳力的事情,由于变色龙类很多种类有较长的舌头,能够远距离粘附猎物并吃掉,所以捕食的时候能够避开需要劳力的大幅度运动,所以得名避役。 由于避役科在国内并无分布,故国内的科学文献中极少涉及,关于避役科下属种的中文名,在科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拉汉英两栖爬行动物名称》中,记...
变色龙是爬行动物,学名叫避役。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是非常奇特的动物,它有适于树栖生活的种种特征和行为。 避役的体长约25厘米,身体侧扁,背部有脊椎,头上的枕部有钝三角形突起。四肢很长,指和趾合并分为相对的两组,前肢前三指形成内组,四、五指形成外组; ...
【卦者灵风】【中文说唱】避役·2024卦者那啥子靈風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77.4万 594 03:46 App 【卦者灵风】【中文说唱】奢求·2023 958.4万 6585 02:37 百万播放 App “你就想摘我的果 你还想捻我的花” 13.5万 66 03:38 App 【中文说唱】【卦者灵风】避役【CDHB】 ...
探寻“避役”之名的神秘起源 在中国的古老典籍《本草纲目》中,我们找到了关于“避役”这一独特生物最初的记载:“十二时虫,又名避役,发源于广西容州、交州,常见于民居的篱笆、树木丛中,与守宫(壁虎)并列,是守宫类的一种。体形如手指般大小,形似守宫,脑后至背部有一片肉质的冠状鳞片,颈长脚...
避役读音:bì yì。避役,是一个古老而富有文化底蕴的词汇,常常带有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烙印。在古代,避役是指人们避免公共活动,特指婚丧嫁娶等家庭仪式,以示尊重和安宁。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的多元和社会风俗的变迁,避役的含义和实践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与现代在这一概念中发生了交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