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迹相是德国著名地质学家赛拉赫(A.Seilacher)教授在研究了西欧一带由复理石到磨拉石沉积盆地中出现的不同遗迹化石组合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含义是,特征的遗迹化石组合代表特定的沉积相抑或水深带。在他1967年所著《遗迹化石的水深计》一文中提出,遗迹化石组合或群落主要受水深带的控制,并依水深分带...
Nereites遗迹相是Seilacher(1 963、1964)最先建立的4个遗迹组合的一种,为深水或深海型代表。它在深海浊流沉积层序中得到大量而完整的保存。特征 该遗迹组合以水平、复杂的觅食迹和图案型耕作迹(Agrichnia)为特征。大多数遗迹呈半浮痕(semirelief),少数呈全浮痕保存。它们的造迹生物主要是食沉积物的底内动物。
该遗迹相是Seilacher(1963,1964)最先建立的4个遗迹相之一,用以代表海洋环境中高能条件下砂质底层上的一套遗迹化石组合。此组合以居住潜穴为重要特征,主要由较长垂直的或高角度倾斜的柱状穴、U形穴和枝形穴构成。潜穴有的具有厚的、加固的球粒状衬壁,有些发育前进式和后退式螺形(或蹼状)构造,常见遗迹化石...
斯柯茵迹遗迹相(scoyenia ichnofacies):潮湿、柔韧、泥砂质沉积,低能环境或为极浅的河湖相或定期被水淹没;或陆上常被水淹部位,介于海相和陆相的非海相红层之中。主要为细小、具回填构造的觅食潜穴,蛇曲形略弯或扭曲的无衬里潜穴、垂直潜穴、足迹及通道。无脊椎动物为食沉积物或捕食动物,脊椎动物为食...
典型遗迹化石有Mermia等。造迹生物多为移动食沉积物生物,包括线虫类、环虫类、节肢动物、寡毛虫类、双壳类、腹足类和鱼类等。简介 Buatois and Mangano(1993)在研究阿根廷西北部石炭系湖泊浊流沉积时命名了Mermia遗迹组合,于1995年正式提出Mermia遗迹相。用来代表非海相(湖泊)水下沉积环境中的遗迹组合。组成 该遗迹...
常见遗迹化石有termitichnus(白蚁巢迹)等。遗迹化石分异度中等至较高。造迹生物主要是脊椎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鼻毛类蠕虫和环虫等无脊椎动物及植物。形成及特征 该遗迹相形成于软至初始粘结的泥质、粉砂质、砂质和泥灰质沉积物底层中,属低能陆上环境。伴生植物变化大,从潮湿林地至开阔区域,共生无机沉积构造包括...
该遗迹相系赛拉赫1967年提出,原指非海相砂岩和页岩(常常是红层沉积)中的一种遗迹化石组合。到20世纪80年代初,Frey、Pemberton和Fagerstrom(1984)进一步研究了Scoyenia遗迹相,并对其遗迹化石的组成特征和典型环境作了明确限定。即遗迹化石的组成,以Scoyenia gracilis(细小斯可耶尼亚迹)和Ancorichnus coTonus(弯曲锚...
该遗迹相由Frey and Seilacher(1980)建立,指与海洋环境中全石化的硬质底层相伴生的一套遗迹化石组合。本组合以群集的钻孔遗迹为特征,一般丰度高但分异度较低。遗迹通常是些柱状、瓶状、泪滴状、U形和其他不规则形态的石内居住迹。与底层表面垂直或呈浅的钻孔结网系统(如海绵钻孔)。简介 该遗迹相由Frey and ...
据 Seilacher ( 1963, 1964, 1967)、Ekdale et al. ( 1984) 及 Frey and Pemberton(1984)等研究,Cruziana遗迹相是海洋遗迹中分布较为广泛的遗迹群落。它的丰度和分异度都比较高,几乎包括了海底底栖生物遗迹所有的生态类型,如爬行迹、停栖迹、觅食迹、牧食迹以及少量的居住迹和逃逸迹等,一般以表面遗迹(爬...
本遗迹相由Bromley、Pemberton and Rahmani(1984)建立,是一种受海洋环境影响并以木质底层为特征的钻孔迹遗迹组合。它大量出现于加拿大阿尔伯达地区上白垩统霍霄峡谷组含煤岩系的一些煤层层面上。该遗迹相几乎全由群聚钻孔组成,典型遗迹化石为Teretlotites clavatus(棒形蛀木虫迹)和Teredotites longissimus(长卵形蛀木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