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霈禅师茫然不知所措。退出之后,心中迷闷不已。经过六个月的猛力参究,一天晚上,道霈禅师经行至三更,回到寮中,欲解衣就寝。就在他思想放松的这一刻,道霈禅师终于豁然大悟。第二天早晨,道霈禅师便径直入丈室,向圆悟禅师呈偈云:“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圆...
道霈禅师(1615~1702) 行书 寒山大士诗纸本 立轴识文: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白云高岫闲,青嶂孤猿啸。我更何所亲,畅志自宜老。形容寒暑迁,心珠甚可保。款识:寒山大士诗,鼓山为霖老人书。钤印:释道霈印(白) 为霖氏(朱) 月铺金地(朱)木盒题签:为霖道霈禅师墨迹。鉴藏印:白鸥轩(朱)说明...
全一卷。明代僧为霖道霈(1615~1702)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内容收录行止殊异、履践严明,足为后世学人楷模之古圣先贤事迹,及理致精深、谆谆教诫,足以针砭末法时弊之经传著述,包括僧堂记、大般若经、宏智正觉、云门匡真、罗湖野录、菩提达磨、息心铭等三十二项,一一予以阐论比评。三十二项中,道霈以所获...
全一卷。明代僧为霖道霈(1615~1702)编。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七册。内容收录行止殊异、履践严明,足为后世学人楷模之古圣先贤事迹,及理致精深、谆谆教诫,足以针砭末法时弊之经传著述,包括僧堂记、大般若经、宏智正觉、云门匡真、罗湖野录、菩提达磨、息心铭等三十二项,一一予以阐论比评。三十二项中,道霈以所获文...
首先,我们通过"前言"部分,了解整个研究的背景和目标。接下来,"第一章:道霈禅师的早期生活(1615—1631)"深入探讨了禅师早期的成长环境和启蒙阶段,揭示了他成为禅宗大师的起点。第二章"道霈禅师的参随生涯(1632—1657)"详细记录了禅师跟随其他高僧学习禅法的时期,展现了他求学的执着和悟道的艰辛过程。
为霖道霈 摘自:佛学大词典 (1615~1702)明末清初曹洞宗僧。福建建安人,俗姓丁。号旅泊、非家叟,字为霖,法名道霈。永觉元贤之法嗣。十四岁入白云寺出家,研学经教。侍永觉元贤数年,又往天童山参学于密云圆悟而彻悟。旋赴百丈山结庵修净业五年。后移居鼓山二十余年,皈依者甚众。康熙四十一年示寂,世寿八十八...
明末清初 为霖道霈 鉴赏 枣柏李长者赞 生为帝胄,隐于方山。掀如来藏,破祖师关。即俗而真,即事而理。论法界经,字字归己。天女送供,猛虎驮经… 明末清初 为霖道霈 鉴赏 伽蓝祠 入火不焚,凭谁之力。灵山授记,正在今日。 明末清初 为霖道霈 鉴赏 曾...
《为霖道霈禅师》所要叙述的是元贤大师的嫡传弟子、鼓山禅最优秀的继承者、弘传者、鼓山涌泉寺最辉煌历史的见证者——霖道霈禅师(1615—1702,字为霖,法名道霈,号旅泊、非家叟)。道霈遍参诸方,曾两次住持鼓山,一生如白云,飘来又飘去,作“霖”兼作“雨”,他用他的一生来追寻无上的智慧、追求生死的解脱,度...
编集《禅海十珍》的道霈禅师解释说:“六祖说二种三昧,乃日用践履之捷径。”说六祖的二种三昧是我们在日常随时可以运用的修行法门,是一条能够开悟、能够证到菩提妙果的捷径。 °《禅海十珍集》之《六祖大鉴禅师二种三昧》 禅古禅今 《禅海十珍集》之《六祖大鉴禅师二种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