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给予)有余。夫何故?以其生(养育)生(生命)之厚。孰能有余以奉(奉养)于天(天道)“奉于天”修身为道之谓。唯(仅有)有道者(修身为道的人)。 反者(反人之道而奉于天)道之动(方向),弱者(弱故能生)道之用(以弱为用)。知此两者亦稽(标准)式...
接着道化生为“有”(德),他就如同母亲一样,哺育万物。 而那个“无”指的是人类的原始蒙昧时期。那个“有”指的是人类文明化的状态。因此,以“无欲”的状态(指欲望蒙昧状态),就可以明白“道”的玄妙高远。以“有欲”(指人类文明化以后贪欲万丈的状态),就只能有限度地观察到“道”。 虽然两者不同,但是是同...
《道德经》在前面讲述了人类社会的构成基础——有家、乡、邦的民众、士、王,三者合一构成一个国家,多个国家的共存构成了天下,士和王是围绕着民众的为而为,而不是为了少数人的“为”去“为”,是以,一个好的王或士要做到德在前、道在后,掌握人与自然的道与德成为必然,由此来指导、辅助民众掌握人与自...
小聪明的“智”在道篇<绝智弃卞>有“绝智弃卞,民利百伾”;德篇<以正之邦>里有“人多智,而奇物滋起”;在<为道者非以明民也>里有“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知邦,邦之贼也;以不智知邦,邦之德也。”是以“恒使民无知无欲也”当作“恒使民无智无欲也”。9已:停止。合并文:不尚...
老子《德道经》(道篇)帛书版全文及精解 熊春锦勘校 第四十五章 觀眇(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①。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②。 无,名萬物之始也③。 有,名萬物之母也④。 故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⑤。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有玄,眾眇之門⑥。
《道德经》道篇1到37章全文原文,闲时读一读,悟一悟圣贤的智慧 《道篇》(1——37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先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
老子《德道经·道篇》道篇 四sì十shí五wǔ章zhānɡ 观ɡuān眇miào(1) 道dào,可kě道dào也yě,非fēi恒hénɡ道dào也yě。 名mínɡ,可kě名mínɡ也yě,非fēi恒hénɡ名mínɡ也yě。 无wú,名mínɡ万wàn物wù之zhī始shǐ也yě。
老子在道篇第一节的〈道可道也〉中就讲道:“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欲是“道”的动力,掌握好人与自然的“欲”,才能更好地“欲”。人的“欲”需要在人与自然的空间里“沐浴”才能成人、成“器”,即人类“继承”了自然之道的“欲”,又“实践”着自然之道“返与溺”的...
道可以讲述出来啊,讲述出来的不是永恒的道啊;名可以用话语来解释它啊,用话语来解释的不是永恒的名啊;用无来解释万物的初始啊,用有解释万物的产生啊。因此经常欲望少的啊,用来探查他看不清的原因;经常有欲望的啊,用来观察他呼喊发声的原因;无欲、有欲两者同出于欲望,名不同却讲一件事,深远又深奥啊...
帛书《老子·道篇》,共37章。主要讲述的是龙与一年四季的关系,龙是天地的眼睛,是春、秋的使者,他执着如一,为天下放牧。龙放牧的是元气,元气可生发万物。但龙放牧的元气,并不是时刻都在,元气有他自身的运行规律,他也会经历生老病死。 龙是十二生肖之一,他是真实存在的一种动物,在自然界中他对应着丹顶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