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戏(陇剧),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唱腔为板式、曲牌、麻黄的结合体,分花音和伤音,花音明快活泼,悦耳动听,伤音抒情委婉,清扬幽雅,尤以麻黄富有特色,一唱众和,气氛热烈,有“一句一簧,两句一帮”之说。2006年...
在晋北道情登上戏曲舞台前后,流行于晋西的临县道情也登上了戏曲舞台,流行于晋南的洪洞道情也曾在咸丰年间和宣统年间两度搬上舞台,但没有能继续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流行于山西晋南的河东道情和河南周口道情、山东的蓝关戏等道情戏也相继发展成为舞台剧。 道情的早期剧目内容多反映道家生活和宣扬道教教义,《经堂会》、...
道情戏 环县道情戏也称“陇剧”,它源于土生土长的环县道情皮影戏。环县道情皮影据传产生于宋代,清末民初盛行。1958年,受当时陕西碗碗腔被搬上戏曲舞台的启发,庆阳县派出人员到环县当地搜集、学习、研究道情,经过大胆尝试和摸索,排演了道情折子戏《杀庙》,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同...
道情戏-全场-双拜寿-太康道情艺术中心戏乐汇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 863 2 02:01:05 App 刘寨村的笑声-道情现代戏-太康道情艺术保护中心 2162 0 12:05 App 太康道情【访苏州】“进城”一折 李艳玲 张小花等 8883 2 02:33:15 App 绣花女传奇-豫剧全场戏-高清 5.5万 12 02:...
道情戏(商洛道情戏),陕西省商洛市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商洛道情戏是由唐代道院道士说唱情理曲调,流传于民间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在商县、洛南等地形成的,广泛流行于商洛市辖县(区),即商县(现称商州区)、洛南、丹凤、山阳、镇安、柞水等县城镇乡村的戏剧艺术形式。商洛道情戏唱腔音乐属板腔体...
道情戏(洪洞道情),山西省洪洞县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洪洞道情是流行于山西省洪洞县一带的民间戏曲剧种,历史悠久,形式独特,带有浓厚的地方风味。其唱腔集法曲道情和民间歌谣为一体,充分体现了“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佛家唱性,儒家唱礼”的特点。2008年6月7日,道情戏(洪洞道情)...
商洛道情的风格色彩 类型流派 主要体现在其唱腔音乐方面 商洛道情戏唱腔音乐属板腔体 旋律以四、 五度大跳音调 与级进式音调 灵活组合为旋法特点 加之以商州方言演唱 构成其质朴明朗细腻的艺术风格 唱词以齐言七字句、十字句为多 间有长短句散文句式
(一) 道情戏大事记 1760年左右,安康西路人赖世魁将关中道情戏引入安康,成立道情皮影戏班。(《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安康道情戏 1836年左右,莱州龙埠艺人张君柴编写《乌计国》一戏并成为蓝关戏的保留剧目。(《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戏剧》)蓝关戏 1875年,龙埠文人张云贵用了三年的时间编写《刘全...
神池道情戏是我国俗曲道情的一个分支,是忻州市具有代表性的戏剧艺术形式。神池道情源于唐代的道观音乐,清中叶受戏曲艺术影响发展为民间小戏。咸丰年间,神池有道情班社二十多个,至1932年,已发展为一百多个,并逐步扩展到周边的五寨、岢岚、宁武、代县、右玉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