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 在当今的社会上,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
《德经》篇 第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翻译】: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
《道德经》老子《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德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句仁,失仁而句义,失义而句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
第一种是我们现在常读到的版本,内容上是“道经”在前,“德经”在后; 第二种是在湖南马王堆考古发掘出土的《道德经》,距《道德经》成书时间约600年,当时的政治家把这部经典拿来陪葬。 从出土的经书内容来看,当时应该是把“德经”放在前,“道经...
《道德经》德经 道经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
现存《道德经》有两个版本,一是《道德经》,一是《德道经》。要向老子一书寻求治国之术的汉初政治家重视的是《德经》,所以马王堆西汉贵族墓中所掘出的两种帛书均以《德经》居上篇;后世玄学家们更重视的却是老子的形而上理论,所以西汉后期的另一种传本便把《道经》置于上篇了。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道家...
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入探讨了“道”与“德”的内涵。他认为,“道”作为客观规律,其本质属性通过“德”来体现。在大道的指引下,我们应深入探寻万物的本源,并以此为准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那些遵循“道”的行为被视为“有德”,而违背“道”则被视为“失德”。真正的“德”体现在谦卑之中,即所谓的高而不...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尊道而贵德。一体一用,体用一如。道经多讲德,德经多讲道。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