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就与此不同了,道是宇宙一切的本源,它既包括好的,也包括坏的,还包括不好不坏的,显然概念的范畴要比良知大了很多,它的里面既有良知,也有良知的反面和其余面。美国学者罗伯特·M.波西格在他的著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也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良质”,在书中,...
他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所思莫非天理矣。良知发用之思自然明白简易,良知亦能知得,若是私意安排之思,第七章|良知与致良知。”因此,良知不仅是道德法则,还具有“知觉”的性格。总的来说,阳明的“良知”即是“道”、“天理”,强调了良知作为人类社会...
良知之体作为抽象本体,通过良知之相在现实中得以体现,而良知之相虽形式多样,但都源于良知之体,就如同道家思想中,“道”与世间万物的关系,万物虽形态各异,但皆源于道,体现道。可以说,《道德经》以其深邃而广博的思想,在宏观层面阐述了顺应自然与道德规律的“无为”理念;而良知体相二元学说则像是在良知领...
若以良知体相二元学说为参照,良知体仿若道体,是先天存在的道德本体,是人类内心深处纯粹至善、寂然不动的善性根源,如孟子所言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良知相则似道用,是良知体在具体情境中的外显,通过人们的言行、道德判断得以呈现。比如目睹他人受难时,内心涌起的同情与救助之念,便是良知相的流露。良知有...
但是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道”就与此不同了,道是宇宙一切的本源,它既包括好的,也包括坏的,还包括不好不坏的,显然概念的范畴要比良知大了很多,它的里面既有良知,也有良知的反面和其余面。 美国学者罗伯特·M.波西格在他的著作《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也提出了一个概念,那就是“良质”,在书中,作者还...
什么是良知,为什么做..人之初,性本恶。唯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使其走向正轨。中国的社会就是没人管,教育也太差,执法不严。五千年的文明毁于一旦。有很多东西还得向外国人学习。
🤔孔子所谓的“求”,并非“努力去做”之意,而是“想办法”。 🚫若求富之途违背原则,则不可取。孔子言“可求”与“不可求”,涉及人生道德价值。 🙅♂️若富可无限制求得,则不符正统道理,孔子谓之“不可抗”。 💡他认为,人行何事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坚守内心良知,秉持“可”与“不可”之原则...
二、现实实践与道德践行的契合 道家所倡导的“德”,乃是“道”在世间的具体呈现,人们通过遵循“德”来践行“道”。这与良知体相二元学说中的良知之相极为相似,良知之相是良知之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广泛体现在人们的道德行为、价值判断等诸多方面。道家主张在生活中保持质朴无华、少私寡欲的状态,这一...
与道家思想的共鸣:良知体相二元学说的自然之思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宇宙、自然和人生的奥秘。其核心思想围绕着 “道” 展开,强调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而崔动良的良知体相二元学说,在诸多方面与道家思想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展现出两者之间的...
道家思想以 “道” 为核心,追求个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在良知体相二元学说中,我们同样能找到与道家思想的呼应之处。道家的 “道” 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体,它先于天地而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良知之体作为先验的道德本体,与道家的 “道” 在超越性和根源性上具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