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民帖》是王羲之的一封书信,其中流露出他对逸民生活的向往。在信中,他表达了自己久怀逸民之志,对于友人的劝仕之言,他以梦中语相戏谑,展现出他对逸民生活的坚定追求。《逸民帖》的书写时间考证认为,该帖可能晚于355年(永和十一年)。从信中的“吾为逸民之怀久矣”可以看出,王羲之的逸民思想早在340年(...
宋拓王羲之十七帖之二:逸民帖 【释文】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注解】粗足:大致,粗略。佳观:优美的景致。逸民:古代称节行超逸、避世隐居的人。怀:心意。方复:又。及:提及。言面:见面交谈。悉:详细地叙述。 【译文】我上次东行...
有许多名帖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十七帖》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的,书信往来长达十四年之久,由此看两人交情颇深。《十七帖》共有二十九通书信,故每个帖都各具特色。 《逸民帖》 《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牍。4行,39字。文意显见隐逸之志,字势转顾多姿。 《逸民帖》中的"东"、"久"字等,...
所谓文以载道,透过王羲之《逸民帖》,我们更能领会到王羲之的笔下是有深厚感情的,他的草书或行书其实是他真情的纸上流露。但毕竟,情长纸短,再怎么肆意的书法也不能完全表达出一个人的所有言语。所以《逸民帖》里他最后可惜地说,“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不能见面聊,让人叹息。写信,又如何能够写...
王羲之的《逸民帖》是《十七帖》中的第二通尺牍,共4行39字,采用草书书写。虽然临帖格式稍显错乱,但文意却清晰地展现了隐逸之志,字势多变,姿态万千。在《逸民帖》中,“东”和“久”两个字明显保留了章草书的笔法特征,如捺脚、回钩和转折处的隶书笔意。而《十七帖》整体上属于今草(小草)书,但细品之下,字...
《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第二通尺牍。4行,39字,草书。文意显见隐逸之志,字势转顾多姿。法帖内容:释文:吾前东粗足①作佳观②。吾为逸民③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④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注解:①粗足:大致,粗略。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
《逸民帖》中的字、词、句赏析:吾前东:我之前东行 前:指时间,过去,之前。东:<副>向东,东去 粗足:大致、粗略 作佳观:出现的美丽的景致 (另一解释:构筑置办了一处满意的住所) 吾为逸民:我想当避世隐居的人 逸民:古时避世隐居的人 之怀久矣:已经想了很久了啊...
因与东土人士作为下官后的尽情畅游不可能是短期行为,应有一二年时间,《逸民帖》书写时间置于357年(升平三年)较为合理。 若是写给郗闇倒是很合理,史载郗闇修黄老之术,栖心绝谷,为羲之妹夫。“吾为逸民之怀久矣”,可以看出王羲之追求的隐逸动机源自于其根深蒂固的神仙信仰思想,倒与葛洪学说如出一辙。如 ...
晋王羲之草书欣赏尺牍逸民帖,写於永和十—年(二五五),四行,二十九宇。《十七帖》第二通尺牍。帖中,王羲之申言:“吾为逸民之怀久矣。”王羲之曾於二十八岁许推迁不拜护军将军,有报殷浩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此帖似重申夙志。可能是由於友人来函劝其再次出仕,...
《逸民帖》是王羲之《十七帖》中的第二封信,全篇共4行39字,以草书书写。这封信表达了王羲之的隐逸之志,字迹灵动多姿,充满了艺术魅力。📜 释文: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大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