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时期,中央官署中主管驿站事务的是通政院。起源于大蒙古国时期,驿站的管理由各地的随处千户或达鲁花赤这样的管民官负责,大汗则会任命专门的管站官来全面掌管驿站事务。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驿站的汉地部分归中书省管理,由右三部分别管辖。至元七年,设立了诸站都统领使司,驿站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
通政院是明代创设的一个机构。 据记载,明代于洪武三年(公元 1370 年)三月,置察言司,不久后罢置。洪武十年(公元 1377 年)七月,置通政司,设通政使 1 人,正三品;左、右通政各 1 人,正四品;誊黄右通政 1 人,正四品;左、右通议各 1 人,正五品。其属官有经历司经历 1 人,正七品;知事 1 人,正...
元朝初期,政府在全国设立诸站都统领使司管理全国驿站,后来将其改组为通政院。 通政院下设大都、上都、 江南三个分院,分别管理大漠、中原和南方的交通。 每一个驿站都有专门的站户负责管理,当时全国站户总数在30万以上。 这() A.消除了民族间发展差距 B.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C.实现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D.旨在...
历史民族史> 通政院 元代掌驿传的中央机构。太祖时始置站赤,太宗进一步完善,至元代,全国遍设驿站。世祖至元七年(1270),立诸站都统领使司掌其事。十三年,改为通政院。十四年,分置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两院。二十九年,又置江南分院。成宗大德、武宗至大年间一度废置,以其事归兵...
历史官职> 通政院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二品。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由诸站都统领使司改立,掌驿传。十四年,分置大都、上都两院。武宗至大四年(1311)罢,事归兵部。同年复立,只掌蒙古驿站。仁宗延祐七年(1320),恢复旧制,仍兼领汉地驿站。 官署名。元至元十三年置,总理驿站事务,十四年分置大都、上都两院...
于江南四省整理驿站,称行通政院,后撤销。至大四年(1311),罢通政院,以驿站事归兵部掌管。同年,复立通政院,只管蒙古驿站。延祐占七年(1320),恢复世祖旧制,全国驿站事皆归通政院。通政院秩从二品,分设大都、上都两院,置院使、同知、副使、佥院、同佥、判官、经历、都事等员。黛玉...
通政院副使 历史官职 通政院副使历史词典解释 官名。元置,为通政院的佐官,见“通政院”。 词语分解: 通政的解释 见“ 通政司 ”。 副使的解释 1.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副使 王然于 、 壶充国 、 吕越人 驰四乘之传,因巴 蜀 吏币物以赂 西夷 。”清史稿·职官志...
驿站是元代官办的交通设施。管理驿站的中央机构,原来是诸站都统领使司,后来改名为通政院。各驿站设置提领、副使、百户等站官,管领站务。按照官方的统计,在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地区和
元朝的通政院..元代有四方献言详定司,后又置通政院,其职掌不相同。明代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三月,置察言司,以王文卿、原本两人为司令,掌受四方章奏,旋罢。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七月,置通政司,设通政使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