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症是一种罕见的精神类病症。在患者的感觉系统中,数字和词语是有颜色的,还有形状、质地和情绪。比如说他们在吃好吃的东西的时候,会听到美妙的音乐,听到美妙的音乐会闻到花的香气,绿色可能在他们感觉里是可爱的小熊,难过的情绪对他们来说可能是白色的绵羊。思绪往往是情绪的副产品。情绪激昂,就是风霜雪雨,...
(1)“通感+比喻”格。例如,“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句中兼用通感和比喻两种修辞格,主格为“通感”,副格是“比喻”。 (2)“通感+拟人”格。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兼用通感和...
从上述实例可看出:比喻的特点主要在于本体与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其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而通感主要是在感觉器官的转移上,凭借已有的审美经验,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有意地将接纳感官错综地挪移转换,从而创造出具有多感性的新奇意象。 请看下列...
通感思维可使写作的表达比平常多几个通道,又如: “月光下,那低头思故乡的离愁,已被古老的潮水年复一年的打磨得光滑如许了,在湖边浅水里静泊成一叶沉思的小舟。” 通感思维可使语言表达比平常多了异彩灵光,如: “我的忧郁也明亮起来、辉煌起来,萌生出希望的青枝绿叶,和不再枯黄凋谢的真善美的花朵。” 赞 ...
《通感》是由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哲良)所作的论著。作者 钱锺书,原名仰先,字哲良。曾用名“中书君”,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清宣统二年十月二十日(1910年11月21日)生于江苏无锡。一九九八年病逝于北京。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内容摘录 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家和...
知识点:通感 定义: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彼此转换。 效果:①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作用。②突破感观的限制彼此转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具体。 例:1.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似的。”(朱自清《荷塘...
所谓通感,是指人在感受事物时,各种感官之间借助想象力的作用所出现的相互沟通、相互挪移现象,致使一种感官的变化,引起另一种感官的变化。产生通感的原因有: 1)由于感官的整体作用。一旦人对现实生活发生审美关系时,差不多人的所有感官都会被调动起来。 2)由于感官的借助作用。为了更好地欣赏美,一种感官不够用,往往...
解析 “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产生新奇的效果。将“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由钱锺书先生最先提出的。常见的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一体化,就是通信感知一体化。换句话说,就是通信和感知进行合体。话说,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大抵都是相通的。通信和感知这俩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之所以能合体,必然是它们在最底层共享着同样的基因。对于通信,我们是非常熟悉的。通过基站和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无线信号,我们就能在那块小小的屏幕上打电话,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