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表面的距离概念,更在于它蕴含的哲理。首先是这一成语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即在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时,应该以和谐为目标,通过适当的退让和妥协,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争斗。“退避三舍”也体现了谦让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谦让他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要求。当...
综上所述,成语“退避三舍”的真正含义,并非真正的退避,而是有目的避让。晋文公考虑更多的是从政治、军事上的目的,在政治上可以争取民心,在军事上可以逸待劳,充分准备。所以,“退避三舍”,从严格意义上来看,也是一个谋略。
在我国古代,行军三十里称为一舍。退避三舍,即将军队撤退九十里。据考证,周代一里为415.8米,而我们现今所说的一里为500米。由此可以推算出,在两千六百多年的城濮之战中,晋军“退避三舍”实际退了37422米,即37.422公里。原标题:《文化山西:“退避三舍”到底退了有多远?》
历史上退避三舍中三舍是就是九十里,一公里是一千米,九十里就是四十五公里。在这里要注意古代的一舍指的是三十里,只要把这个单位搞清楚,就能够知道退避三舍是退了多少。退避三舍,就是后退的意思,这种后退是主动的回避或者是退让,为了避免产生冲突。因为舍是古代的行军距离单位,所以就说了三舍。退...
退避三舍 【拼音】:tuì bì sān shè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我说姊姊不过,只得~了.★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
一课译词:退避三舍 本文转自:中国日报网 [Photo/Pexels]“退避三舍”,汉语成语,原指为了回避与对方的冲突,主动退让九十里(retreat about thirty miles as a condition for peace);常用于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可以翻译为“give way to somebody to avoid a conflict; keep away from somebody/...
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
国学成语故事(22)退避三舍:一个年逾花甲落魄“王者”的霸气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他的一生是一部大写的传奇。他活了大近70岁【前697年(按《史记》说法)——前628年】,却有19年的时间过着战战兢兢甚至朝不保夕的逃亡生活。他62岁才当上国君,但仅仅四年后就重创...
有些人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在察觉对方态度冰冷时,马上自觉地退避三舍,不再打扰,不再主动联系,不再用力努力,因为不想独自去捂热这段关系。 有人说这样的话,容易错过那些优秀的值得爱的人。可是再怎么值得爱的人,再怎么优秀的人,也得他跟你互动,你这份爱才有意义。 所以不去独自费力捂热一段关系,其实是个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