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真谛是“无学”是“无修、无证”,如果把佛法理解成“有学、有修、有证”的境界,那是乐二乘道,会退失佛法;所有的相遇都是最恰当的安排,所有值遇的众生都是菩萨,于所值遇中生嫌恨心,会退失佛法。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退失佛法,应当远离。何等为十?所谓: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畏生死...
而且往往出现,你不出来做事,别人还觉得你不错,你出来做事,什么谣言蜚语都出来,他就更容易退失道心,退失这个菩提心了,所以还得要修忍辱,正好忍了。 再就是好好念佛,你看阿弥陀佛为了救度我们,救度我自己,他流出的血多于四大海,献出的生命的尸骨多于须弥山,我受...
」但是我們從《菩薩瓔珞本業經》中,以及從《菩薩優婆塞戒經》當中的這一段就知道這個道理;《菩薩瓔珞本業經》當中,有一段說「如我初會眾中有八萬人退」,也就是說,佛陀 有一次度了幾億人天,其中有八萬人退失,因此他退失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阿弥陀佛退失菩提心不能成佛,《华严经》里都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净界法师---马鸣菩萨说:菩提心有二种,一种菩提会退,一种菩提心不会退。这个时候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平等思想,开始发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就不会退转。在《大乘起信论》讲到这个菩提心(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
一、轻慢善知识,退失佛法; 二、畏生死苦,退失佛法; 三、厌修菩萨行,退失佛法; 四、不乐住世间,退失佛法; 五、耽著三昧,退失佛法; 六、执取善根,退失佛法; 七、诽谤正法,退失佛法; 八、断菩萨行,退失佛法; 九、乐二乘道,退失佛法; 十、嫌恨诸菩萨,退失佛法。 这十种都属于是退失佛法。佛开示说...
3、所以最好不要懂,但是轻安从顶上发起,(这都是经典上佛说的,你们过后我们一看就懂。)容易退失。有时候没有了,如果轻安从下部向上走的,永不退失了。所以两脚打通是很难。你看,我们老了,一般的朋友就两个脚困难了,这两个还活动嘛,还可以,等于车子这两个轮子哦,两个车轮不对,车子就不大好跑了...
上世纪40年代大足石刻考察团认为此偈为宝顶的创建者赵智凤的述志之作。杨家骆说:“此次在宝顶发现赵氏像的数十处,其上大抵有:‘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二十字,盖示其艰苦卓绝之志也。”该团吴显齐亦全引杨家骆言,可见此一认识为当年大足考察团的共识。陈明光认为...
因缘不易,不要退失对三宝的信心! 佛学驿站 06-1315:08 《大涅槃经》云:“佛者名觉,即自觉悟,复能觉他。”《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能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佛陀降生于印度以自身修行为我们表法,《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于法宝中有其四种:一者教法,二者理法,三者行法,四者果法。”教法是佛...
因此尽形寿的意思是说,不论吾人的根身、寿命是康健还是衰朽,都不会动摇对三宝的清信归敬之心。像我们这样的具缚凡夫,我们对于三宝的发心,是会因为种种原因而有所退失的。为了确保清信之心不会退堕,发菩提心的仪轨是应该时常熏习演练的。...
进退维谷的意思与进退失据相近,也是形容处境困难,进与退都处于困境之中,无从选择。该成语强调的是面对两难或多难选择时的困境。二、具体情景与应用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描述某种非常困难的局面或决策过程。例如,在事业、生活或战争中遇到无法决策的局面时,都可以用进退维谷来形容。同时,该成语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