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迷孔菌(学名:Daedalea sulcata (Berk.) Ryv.)是真菌界真菌。担子果一年生到多年生,无柄,近木栓质到近木质。菌盖半圆形,扁平或马蹄形,2.5-12×4-18cm,厚1.5-7cm,邻近的菌盖常连结在一起,形成多年生的菌盖,表面具皮壳,褐色到淡黑色,烟色或暗灰色,近边缘呈淡黄褐色,有同心环纹和环棱;边缘...
白迷孔菌,这种神奇的菌菇,以其产生的节卵孢素而闻名,具有强大的降压作用。它的子实体小巧玲珑,没有菌柄,菌盖呈半圆形或平伏面反卷,常常左右相连,形成覆瓦状。它的尺寸在0.4-2cm×1-4cm之间,厚度为0.2-0.7cm,质地革质,表面洁白无瑕,可能带有不明显的同心环棱或无环纹,甚至有微细绒毛,边缘薄而锐利。菌肉也...
迷孔菌属,其中文学名为“迷孔菌属”,拉丁学名为Daedalea Fr.,这一名称来源于瑞典真菌学家弗雷德里克·斯温格于1821年在《系统真菌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分类。在后续的研究中,伯特森与瑞文登在1986年对于北美多孔菌的分类进行了详细阐述,进一步确认了迷孔菌属的存在与分类地位。迷孔菌属在分类学上...
管口形态可能为孔状、迷宫状或褶状。菌丝系统具有三体型特征,生殖菌丝具锁状联合,其特性为透明。骨架菌丝和缠绕菌丝的颜色范围从无色到淡黄褐色,且具有厚壁特性。骨架菌丝深入子实层中,发育出不规则的子实层。担孢子的形状为圆柱形至椭圆形,具有透明和平滑的表面特性。
白肉迷孔菌,属迷孔菌属,是木栖腐生的中小型菇类,生长于如台湾之中低海拔林区,此种菇类最大特色是加工后可作为抗癌药物。基本信息 拉丁学名: Daedalea dickinsii (Berk.) Yasuda 参考文献 :Bot. Mag. Tokyo 36: 128, 1922;hima, Trans. Mycol. Soc. Japan 8: 2, 1967;er, Ad polyporaceas IV, ...
三色拟迷孔菌(拉丁学名:Daedaleopsis tricolor(Bull. : Fr.)Bond. et Sing.)是多孔菌科拟迷孔菌属真菌。基本资料 中文学名:三色拟迷孔菌 拉丁学名:Daedaleopsis tricolor (Bull. : Fr.) Bond. et Sing.中文别名:褶孔菌 同物异名:Lenzites tricolor (Bull.) Fr.分类地位:非褶菌目、多孔菌科...
百度百科:属木腐菌,被侵染的枯立木、倒木、伐木桩、电杆、土木建筑的木质部形成白色腐朽。报道该菌抑制癌细胞作用,子实体热水提取液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为36.5%和90%。往往生长在栽培香菇的段木上,被视为“杂菌”。 三色拟迷孔菌在抗癌活性及抗真菌活性方面均有研究。具体见学术论文(自行查阅)...
迷孔三色革裥菌,这种罕见的菌类,它的采集地分布广泛。主要在中国的阔叶树树干上,你可以找到它。以下是详细的地区分布情况:从北方开始,河北、山西和内蒙古这三省,各自都有它的踪迹,共计占据采集地的40%。接着是吉林和黑龙江,同样拥有40%的采集可能。向西延伸,陕西和甘肃的森林也为迷孔三色革裥...
裂拟迷孔菌是一种在生物分类学中被归属于拉丁纲名为Basidiomycetes的真菌,中文上我们通常称其为担子菌纲。在更具体的目级分类中,它属于Polyporales目,也就是多孔菌目。科名方面,它属于Polyporaceae科,即多孔菌科。这个特定的菌种在拉丁名中被命名为Daedaleopsis confragosa,中文则直接称为裂拟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