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奏院[ jìn zòu yuàn ] ⒈ 唐宋时官署名。唐代藩镇在京置邸,称上都留后院。大历十二年改为上都进奏院,为各州镇官员入京时之寓所,并掌章奏、诏令及各种文书的投递、承转。宋初沿唐制,亦设进奏院,置进奏官;后改由朝官监领。南宋时隶属门下省,以给事中主管,掌承转诏旨和政府各部门命令、文件,摘录...
进奏院是负责刊印、发行宋朝机关报——朝报的机关,因而一年积下来,废报纸很多。苏舜钦将这些旧报纸卖了,换成四五十贯钱,作为赛神会联欢的经费。不过,鬻卖旧报纸所得的公款尚不足消费,大家又凑份子补足,苏舜钦自己也掏了十贯钱助席,其他“预会之客,亦醇金有差”,换成现在的话,就是“众筹”了一场...
各地藩镇通过进奏院来收集中央京师的消息,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十分的及时,而且朝廷还会通过进奏院,对地方官员,特别是节度使的行踪和行动,唐朝的进奏院曾经是朝廷与地方之间的一个筹码。4.货币兑换和政府机关的经济事务 柳宗元在《进奏院》一文中写道:“每一次诸侯述职,都要有一座楼阁。朝觐是修身养性...
宋代的进奏院,是各州镇官员到京师朝见皇帝或办理其他事务时的寓所,也是本镇进京官员的联络地。说通俗...
进奏院状的发行机构是进奏院。所谓进奏院,是和唐代藩镇制度密切相关的机构。唐代中期中央政府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立藩镇,设置节度使。到9世纪初,全国节度使已经发展到40几个。这些驻扎边疆的节度使纷纷在都城设立办事机构,开始称“邸”、“上都后留院”等,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统一改称“上都知进奏院”,...
历史官职> 进奏院 官署名。唐朝藩镇皆置邸于京师,以大将领之,称为上都留后院。代宗大历十二年 (777)改为上都进奏院,简称留邸、进奏务。以进奏官主其事,掌传送文书。五代时,州郡不隶藩镇者,自于京师置邸。宋初沿旧制,诸州镇署人为进奏官驻京师。太宗即位,尽罢藩镇领支郡,诸州各置邸京师。时外州将吏...
进奏院状 进奏院状是在唐中期出现的一种用于传递信息的方式,主要是为各镇节度使传递朝廷及其它藩镇的信息和情报。唐朝,“状”早已出现,属于文书,朝廷对由下而上的文书有明文规定,即“凡下之所以上达,其制亦有六,曰表、状、笺、启、辞、牒。其近臣亦为状”。其中,“状”属于六种之一。进奏院状在名称...
宋代,进奏院的性质发生了转变,官员由中央委派,主要职责是传递政令。宋代进奏院规模庞大,有百多名官员,经费主要来自皇室,用于雕版印刷朝廷政令。这些政令通过驿马传递至各地,成为中国早期的时政报纸。但过度的邸报印刷导致隐私泄露,进奏官员因此受罚。进奏院不仅是官场的联络站,也是士人社交的场所,...
而且邮驿多用于公事,私人信息无法过多的通过邮驿传递。但节度使对朝廷信息有大量需求,因而除官方渠道外,产生了一种新的渠道,即“私邮”,进奏官可通过节度使自设秘密渠道传递信息,这也是进奏院状较官方文书便捷的原因所在。在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或者大士族会私下设有自己的私邮,用来传递秘密情报,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