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里的《平安何如奉橘帖》上,前隔有宋徽宗赵佶的题款:“晋王羲之奉橘帖”。这一帖书法在唐代时就广受欢迎,声明远播。诗人韦应物有诗句:“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更待满林霜”,取的就是这本书迹的典故。和《快雪时晴帖》一样,《平安何如奉橘帖》内容很简单,每一封信中的内容不过十余二...
此帖全文洋洋洒洒千余字,可谓鸿篇巨制。赵子昂高举“复古”大旗,崇尚二王一脉法度,不同于北宋以来形成的“尚意”书风。《孝经卷》颇有《十七帖》神韵,其出锋行笔,迅疾劲健,横画入笔尖细,向右结势,如“要”“廣”“章”等字,妍美精细、凌厉华贵,波磔舒展。《孝经卷》结体瘦朗,笔画多连带,有的字还...
柳公权这帖,可真不常见!柳公权《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石横置,1986年11月出土于西安市和平门外。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碑题为“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铭文共41行,满行20字,共761字,唐开成元年(836)4月20日立,邵建和刻字。根据上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
张旭的草书并不是毫无章法与功底,他有极强的楷书能力,上至公主下至挑夫都称赞不已。《古诗四帖》书写以狂草,张旭在临摹研究张芝、王羲之、王献之之后,将他们笔意中的率性不拘进一步放大。通篇笔画连贯,但不求字字相连,若字字相连,草书就易产生“游丝无骨力”。字与字墨色浓淡相宜,虚实相生,无纤弱之笔。
书法界有一大遗憾,便是王羲之无真迹传世,如今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作品均是摹本与拓本,但我们仍能从这些书帖中看到王右军书艺之高绝,这也离不开临摹者自身超凡的书法素养。在为唐太宗整理、临摹王羲之书帖的人中,就有褚遂良这样的名家圣手。褚遂良是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法不仅在唐代就已经名满天下、门人众多...
唐代怀素的《论书帖》,是其学习王羲之的经典之作,全篇用笔瘦劲飘逸、法度严谨,章法有迹可寻。小编此次为朋友们奉献的是高清单幅版,供朋友们学习之用,文章后附乾隆撰写的《论书帖》释文。 我们首先来看这幅字正文的内容: 为其山不高,地亦无灵;为其泉不深,水...
其中结体千变万化,不可尽言,这也正是王羲之书法一贯的风格。《十七帖》的和谐美还成就于它行笔的方圆并用。王羲之寓方于圆,藏折于转,使得作品于刚健之外又不失婀娜,刚柔相济,方圆相合,直入化境。作为写给友人的书信,《十七帖》必是王羲之从容所得,但是其中笔法无一笔败笔,也无一笔雷同。若是多横连在...
但我们必须客观评价其书法,不要被情绪裹挟,但从这卷《归去来辞》来看,笔笔精妙,细看几乎无败笔。此帖写于元延祐五年(1318年),此时的赵子昂已经64岁了,为官也有几十年,但他内心仍然敬佩陶渊明,向往着“归园田居”内心的纠结可见一斑。书写此帖时,他的笔法已达炉火纯青,不仅熟谙钟繇、“二王”、褚...
欧阳询有一件《九成宫碑》,布置精严,与圆润中间劲秀,是欧楷最为著名的一件作品,乃是欧阳询的巅峰之作。这件作品一直是前人学习楷书的范本,曾被摹拓多次,在明清时又多被无知之人剜凿挖补,原石面目全非。《九成宫碑》有一件宋代擦墨拓本,字迹保留最多,是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接近原刻风貌的作品,因清代时...
蔡京这帖沉着痛快,米芾也服! 点击上方“ 书与画 ”可以订阅哦 书画文化 蔡京,权倾朝野时,其书法大行其道,红遍大宋,连狂傲的米芾也甘拜下风;等到他身败名裂时,书法因其名声罪戾,而被人唾弃,以致今天我们看蔡京书法,只有看寄生在他人作品上的题跋,和幸存的几通尺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