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不要害怕五欲,假如因为今天明白了这个道理,能够从五欲里深知前后的因果,明白其中的罪和过患,从此后开始慢慢远离,通过修行,最后不在对此五欲产生爱着,这就是离欲、诃欲。一、诃色欲者,最常见色欲重的人,如看到男女形貌美态端严,修目长眉,朱唇素齿;或者是世间珍贵的珠宝,...
“一切智”即佛法的终极智慧,包含对缘起性空、无常无我等真理的透彻认知,这种智慧能破除无明执着,使人超越表象的迷惑。例如,面对逆境时,若以“无常”观照,便不会沉溺于痛苦,转而看到变化的必然性。 二、对治过患的实践路径 “过患”包含内在烦恼(贪嗔痴)与外在困境(...
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达雅塔 班赞哲雅 阿瓦波达呢耶索哈嗡啊吽 班匝格热巴玛...
《大智度论》:利养疮深。譬如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人着利养。则破执戒皮。破智慧骨。失微妙善心髓。 注:利养过患深重,就如同断皮至肉,断肉至骨,断骨至髓。如果贪着利养,就是破执戒之皮,破智慧之骨,坏失微妙善心之髓。利养之边,使戒难持守,智慧不生,一切善法,皆不成就。
可以这样理解:我现在用自己的血肉来满足和利益你们,以此福徳(此福)愿我将来获得一切智智佛果之后(已得一切智),摧毁一切二障过患之怨敌(摧伏一切过患敌),在生老病死三有苦海中的一切有情,愿我能够度脱彼等(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有海诸有情)。 果然,后来释迦牟尼佛成佛时,五夜叉就成为当时的五比丘,在世尊...
缺点每个人都有,作为智者,除了能够用智慧认识自己的缺点,还有一颗慈悲心,用以接纳别人的过患。人之一生,都会犯错,错可大可小,有人能够耐心加以引导,有人却可能直接来一棒子,人之犯错,很多时候,其实都无关善恶,其善恶的标签正是来自于外界。人之过患,或因见识少,做了个自认为最正确的选择;或因...
背圣谛智有十过患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p0888更多:https://www.bmcx.com/ 瑜伽九十五卷十二页云:复次背圣谛智不成现观诸有沙门若婆罗门、当知略有,十相过患谓有胜义诸沙门等,意不许彼为沙门等;言亦不数为沙门等。于诸后有生等众苦,皆未解脱。于诸恶趣,亦未解脱。堪能弃舍正所学处。不堪能...
回向偈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
若生奇特想,便堕欢喜魔,便起无端狂知狂解,此关最险。此皆老人有所试者。古云:“枯木岩前错路多,行人到此尽蹉跎。”非细事也。纵使有力打过种种境界,正好修行,正好保护,未是到家。 若以此为足,便起世间种种五欲因缘之念,此关难过,过者百无一二。所...